韩愈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韩愈出身贫寒。对他来说,读书当官不仅是为了实现“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也是为了改善家庭生计。贞元二年(786年),19岁时,他开始参加科学考试,连续三次失败,直到公元791年才成为进士。然而,为了获得实际的官职,他需要通过官方考试,他屡战屡败。
[img]570454[/img]
这时,他意识到自己文章的“古文”习惯可能不符合推崇“时文”的考官的口味,于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学习了“俗语”的平行散文。这对“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给他带来好运,所以他把失败归咎于“无效”。当时他给很多达官贵人写了吹牛拍马、祈求赏饭的文章,比如著名的《三上宰相书》、《应科与时人书》等等。
但他内心的矛盾和沮丧,为了找到平衡,他不得不煞费苦心地思考,同时保持一点自尊,他的文章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摇尾巴乞求怜悯和非凡的自命不凡,反复强调失去像自己这样的人才是朝廷的巨大损失,甚至把自己比作怪物,山顶钟,因为没有人欣赏和暂时埋葬。
虽然韩愈后来一生都为这些文章感到羞耻,但他仍然受到批评。例如,一向忠诚的司马光曾刻薄地说:“看看他(韩愈)的文章,知道他的抱负,他吸收了财富和贫穷。”当时,世界对韩愈的批评仍然被视为道德的象征,无法忍受某个时代集体信仰的崩溃。
[img]570455[/img]
为了生活,他一边准备考试,一边继续工作,一边去当地节帅府养家糊口。他甚至羡慕颜回,他“吃喝”。颜回虽然穷,但有圣人之道作为精神寄托,但只能自娱自乐。当时他想隐居,但继续为家人面对泥泞的现实。
公元802年,35岁的韩愈终于来了,被推荐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后来不断升职。至于突如其来的好运,他自称是因文名日盛,其实恐怕和他曾经向京兆尹李实致敬无关。李实贪婪残忍,官声不好,但韩愈在文章中称赞他“赤心事,忧国如家”,并表示愿意随其而来。但就在这一年,李实谎报京城旱灾以至于朝廷救济无法落实,韩愈上疏解释了真相,被贬,三年后才回京复职。可见韩愈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很有原则的。
在官运亨通的同时,写墓志铭已经成为韩愈致富的副业。其实靠本事赚稿费并不丢人。问题是他有时候会刻意“粉饰”墓主。比如河南府尹杜既凶又嗜杀,因为觉得京官工资低,要求“下基层”,想搜地方油水。韩愈说,他因为品行端正,政绩优异,被派到当地为人民服务,甚至为了“下放”而犯了一些小错误。
就这样,韩愈彻底“翻咸鱼”,在长安置了豪宅,并写了一首五言长诗《示儿》来描述新居环境的美好。这首诗风格不高,连一向崇拜韩愈的苏轼都有微词。“如果你退出《示儿》,你会受益的!”
韩愈在文坛和政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死因却有些不体面——因为沉迷于声音和颜色而服用硫黄色。即使有这些不光彩的地方,也不会影响世人对他的敬仰。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宋神宗为“昌黎伯”,享受孔庙历史荣誉的人屈指可数,“百代文宗”韩愈值得。
唐朝著名大臣韩愈,他早年的生活有多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