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虽然整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因为它的意境清远而美丽。诗中描绘的江南水乡夜景之美,游客的悲伤,更有意义,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达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随着《枫桥夜泊》的普及,原本默默无闻的枫桥、寒山寺也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度假胜地。作为唐诗中的杰作,《枫桥夜泊》广为流传。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十个版本的英文翻译,甚至传到日本,并被编入教科书。因此,“所有日本文学和墨水的人都经常谈论寒山寺,说他们国家的三尺孩子都能背诵这首诗”。
[img]570133[/img]
史书上很少记载张继的生平事迹。新旧唐书中也没有他的传记,大概是因为他的官宦不明显,所以他的生卒年、籍贯和仕宦生涯都比较模糊。宋代《新唐书》・艺文志有几句话:(继)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一说南阳)。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予洪州。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补充了一句话:登天宝进士第。只有张继的别名、籍贯和仕途经历才有大致的信息。
与张继同时代的唐诗选手高仲武在他的《中兴通讯气集》中记载:员工累了代词伯,积累了弓毛。这是一篇文章,不是自己雕刻的。和尔登第,当时的头发。诗歌清晰,有道者风。例如,“女性停在襄邑,农业废弃物在汶阳耕种”,可以说是理性的。“火燎原依然炎热,风摇海不平”,比繁荣更深。
可以看出,张继家世代都有文学战略,张继在诗歌和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高仲武的集子选择了唐代宗大历时期的26位诗人,其中张继是当时著名的杰出诗人。
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详细记载了张继的人生事迹:张继、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年,杨浚是礼部侍郎。与皇甫冉有年之故,契逾昆玉。早振词名,初来长安,颇矜气节...尝佐镇军幕府,又是盐铁判官。大历间,入内侍,仕终检校祠部郎中。继博览有识,好谈,知治体,也尝领郡,常有政声。诗情爽激,多金玉音。
[img]570134[/img]
张继是唐肃代宗时期的诗人。安史之乱爆发后,张继来到越中避难。《枫桥夜泊》大致出现在这一时期。天宝十二年(753),张继进士和第一名,两年后恰逢安史之乱的爆发。
可想而知,张继一路逃离长安,在一个月光昏暗的秋夜,路过苏州。船经枫桥时,恰逢月色西沉,惊起一只夜晚栖息的寒鸦。在凄凉的夜晚,鸦群的啼叫声一个接一个,天空中的寒霜正在沙沙作响,寒冷立刻笼罩了整个秋夜。这时,在水边的森林旁边,桥下船上的诗人只对着河边的星星和火,河岸上的秋枫如墨。我忍不住满怀悲伤地睡着了。
这时,他心里可能在想:十年寒窗之功,曾经和第一次登科,以为自己可以展示自己的宏伟计划,施展自己的野心,却赶上了安史的乱七八糟。真的是运气不好,造就了人。就在他忧心忡忡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响起。钟声越水而来,在凄凉的夜晚格外震撼,敲打着他的灵魂,打碎了他的悲伤。
在凝思之下,他在船舱里铺开纸笔,用微弱的灯光写下了二十八个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愁眠。
在姑苏城外寒山寺,午夜钟声到达客船。
1200多年过去了,人们已经忘记了科举名单的名字。但《枫桥夜泊》流传千古,大家都背诵。公元753年,鉴真大师东渡弘法。寒山寺的300多首诗在传播中国佛教文化的同时,也流传到日本,深受日本僧侣的喜爱。《枫桥夜泊》在寒山寺刻有诗碑,意境幽默清远,宁静清晰,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长期以来一直在窥探寒山寺的文物,尤其是枫桥夜泊的诗碑。日军司令松井石根还策划了一次“天衣行动”,试图将诗碑运回日本,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然而,日本人永远不会忘记寒山寺,甚至模仿苏州的寒山寺。他们还在东京建造了一座刻有相同诗碑的寒山寺。
为什么张继的《枫桥夜泊》被编入日本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