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同时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传说17世31王,持续了500多年。殷墟的发掘证明了中国商朝的存在,也证明了商朝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img]567867[/img]
牧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歌曲摧毁,世界改变了主人。周天子安顿了原本属于殷商的诸侯国后,开始列土封疆,奖励在伐周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臣民。有幸获得奖励和土地的人将成为诸侯之一,成为一方之主。分封的土地自然需要建制,这就是“封建”一词的由来。
然而,周天子列土封疆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诸侯想要获得自己的封地,绝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坐在仪仗队的包围下接管当地,然后才能安心地管理一方。获得被奖励的土地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杀死这片土地上原来的主人。
[img]567868[/img]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中原土地有限。早年参加商周战役的老诸侯也是有功之臣。他们原来的土地永远不能移动。否则,没有人能保证是否会发生“进京勤王”等叛乱。@ 大多数被分封给英雄的地方都是边境地区,这些地区位于偏远地区,与蛮夷戎狄作为邻居。这些地盘一年四季都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控制,有的已经落入外邦手中。要想获得这块封地,必然要和原来的主人打架。
以姜子牙封地为例。作为灭商的头号英雄,姜太公自然是第一个获得这种荣耀的人。姜尚封地在营丘,国号为齐。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姜太公的祖先曾经被封到吕地,@ 他们家也叫吕氏。后来,姜尚协助周文王周武王,帮助姬家平定江山,与姬发又有师父的感情,@ 他得到的封地应该是最肥沃的。
[img]567869[/img]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齐地就在东夷旁边,在商初属于“边境之地”。齐地旁边还有一个莱国,莱国是夷人建立的国家。姜子牙得到封赏后,坐马车带着家人家臣浩浩荡荡地去封地。刚离开朝歌的时候,一群人的速度很慢。太公只听客房里有人说:“就是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恐怕这群人走得这么慢,就不想上任了。太公听了,立刻命人加快了步伐,那天晚上就来到了齐地。
不幸的是,太公一到封地,就赶上了莱国人制造麻烦。莱国侯趁着这个时候挥手杀了他,他的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他想趁着商周的交替,拿下营丘,扩大自己的领土。
[img]567870[/img]
姜太公来到齐地后,该地区是如何治理的?
据史料记载,他并没有与邻居作斗争,而是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法律,修复政治事务,简化利益,用一切力量扩大生产。当齐地变得富有时,周围的少数民族自然会附属于齐国,使齐国逐渐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当周成王执政时,齐地爆发了“蔡管理混乱”,当时成王命令齐太公:
“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五等侯,各地官守,如有罪,命你讨伐。”
这个理由看起来熟悉吗?
当齐国在东周时期攻打楚国时,它不止一次地使用了这个原因。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天子给你的封地可能不属于你。如果你想占领这片土地,你必须处理这片土地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事务。
[img]567871[/img]
那么,诸侯处理完封地事务后,他能安心做“土皇帝”吗?
未必。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地方统治者,你必须满足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天子的威慑力得到保证。西周没什么好说的。东周时期,天子衰落,天子无法控制诸侯国后,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春秋时期,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部署,肆意打架抢地盘,以至于很多小诸侯国被吞并。最后,这个国家被七个诸侯国分开,是为了“战国七雄”。
在这七个国家中,楚、齐、燕、秦年代较长,这四个诸侯国分别在四个异族旁边,建国时条件很差。然而,正是这四个国家在立国时经历了长期的战争,@ 很有战争经验,春秋战国时期武力至上自然占了不少便宜。以秦人为例,他们常年与西戎作战,这种艰苦的战争生活赋予了秦人全民尚武的精神,也磨练了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力。
[img]567872[/img]
在《诗经》中,有一句话叫“无衣,与子同袍”。可以说,秦人所能展现的这种艰苦而团结的战斗风格,完全得益于他们的少数民族邻居。到了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并购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认可,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了县制,分封制结束。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分封制度、封建制度、《诗经》】
周天子列土封疆是什么样的? 诸侯想封地,必须杀死原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