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门都是朝外开放的,但如果你去天安门广场和正阳门,你会发现古代的门是向内开放的。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img]567489[/img]
第一个原因是,在古代城墙关闭城门时,需要在城门后面拉一个栅栏,以确保城门不会被撞开,具有稳定性。射箭、抛石等是攻城的常用手段。如果城门向外开放,守门员需要从外面把城门拉进去。在城门关闭之前,中间总有一个缺口没有关闭。这样,守门的官兵很容易失去生命。如果城门向内开放,守门的官兵可以躲在门后慢慢推门,保证生命安全。如果你担心城外有人会突然进来,你也可以在门口放几块粗木条,这样你就可以阻止他们前进。
第二个原因是保护大门。在古代,大多数大门都是用木头建造的。如果大门长时间向外开放,必然会被雨水侵蚀。木头遇水会膨胀甚至腐烂。建一次要花很长时间。更不用说钱了,如果在建造大门的过程中,外敌入侵会很麻烦。
[img]567490[/img]
第三个原因是一种社会文明的概念。开放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包容性,这意味着许多事情是可以接受的。海纳百川,宽容大,符合礼仪之邦的姿态。
换句话说,城门不是用来防盗贼的,不需要向外设计。更多的功能是防御外敌,更有效地向内打开。
古城门的设计有哪些讲究?为什么都朝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