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李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李积。他本姓徐,原名徐世积,又名李世积,是当地的富家子弟。俗话说,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里的徐茂公,指的是他。
隋末各地起义不断,17岁的李积也加入其中。他第一次在瓦岗军时,用聪明的头脑给出了许多非凡的计划,这不仅为瓦岗军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当李密自称魏公时,李积是与单雄信地位相当的二号人物。
[img]568990[/img]
武德元年(618)秋,瓦岗军被王世严重打击,李密率众归于李渊。我不知道是真是假。李密把他仍然控制的所有地区都献给了李积。至于李积,他非常坚定:这些土地都是李密的,他不能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作为对李渊真诚的砝码。
李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李密的好意,这不仅让李渊觉得李积虽然年轻,而且确实如此纯臣,不背德,也让李积在乱局中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忠诚之名。因此,李渊给了李积一个姓氏李,徐世积才变成了李世积。至于从李世积到李积在李世民即位,朝臣需要避讳之后,改变了。
武德三年(620)仲夏至次年初夏,李积奉命跟随李世民对阵王世充、窦建德,成功战胜敌人,为李唐政权统一世界奠定了重要基础。李积在消灭刘黑凯、徐元朗等政权分离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国功臣李积当之无愧的名字。
在世界初定后的对外战争中,以战略起家的李积也是一代战神。无论是征服漠北的薛延陀还是东突厥,李积都带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李唐西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李世民把他比作长城来保护塞垣的和平。
[img]568991[/img]
毫无疑问,李积有着出色的军事才华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但他可能太聪明了。最后,聪明反而被聪明误了,成为李世民眼中既值得称赞又值得警惕的可用人才。
在投靠李渊之前,李积被迫加入窦建德的阵营,留下父亲做人质。然而,看到世界形势后,李积果断背弃了对窦建德的承诺,甚至忽视了父亲的生死,独自逃回长安投靠李渊。当时人手不足,李渊和李世民都不在乎李积的变节。但当时他们并不在乎,这并不意味着李世民真的没有意识到李积太能权衡形势和利弊。
还有一件事也可见李积有聪明反而被聪明误了的苗头。早年和李积一起为李密效力的单雄信,是李积的结拜兄弟,后来为王世充效力。当李世民率军歼灭王世充时,单雄信被俘,应按例斩首。此时,李积特别怀念旧情,一次又一次地为单雄信求情,为他哭了好几次。当单雄信即将被处决时,李积还割下大腿肉给单雄信,以表达永别之情。
当初为了自己的未来放弃了父亲,现在又为了结拜兄弟做到了这一点,这样的对比,怎么会让李世民不怀疑他呢?
诚然,即位后,李世民也非常重视李积。李世民将李积任命为王子李治的王子詹事兼左卫率,并在同一书门下增加了三个产品。然而,在李世民对李志的委托下,李世民也明确表示,他将首先将李志降级到并州,然后将李志提升到中央政府,迫使李志继续忠于李志。
可见,李世民从来没有真正欣赏过李积,而是重视李积的地位和才华。李世民和李积的君臣和睦,但双方都认为可以继续利用对方。
唐高宗即位后,李积的政治投机更加明显。当长孙无极和诸遂良都在争论,不同意废王立武时,李积只说这是你皇帝的家庭事务,我没有资格作为大臣发言。
当窦玄德与许敬宗李治提出的一个问题发生冲突时,李积站了起来,拍了拍皇帝的马屁,肯定窦玄德和许敬宗各有所长。
因此,可以说,晚年的李积根本看不到原来的风格,只展现了自己在各种势力中游走的娴熟和追求名利的野心。
因此,一位父亲告诉他,当他亲眼看到他的钻井营时,李志会真诚地重用李积吗?当然不是。李志和李世民一样,与李积保持着表面上的君臣和谐,继续利用李积开国功臣的政治地位,给他加上头衔,增加食城,但实际上阻碍了李积继续攀登的道路。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李积为了私利而放任其成长的武则天后来抓住了李积之孙谋逆的把柄,夺得了李积的头衔和头衔李这个姓氏一度把李积一生的经营打回原来的样子。
即使像李世民一样慷慨,为什么要对名将李积极为警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