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科举制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自杨迪皇帝成立进士科以来,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存在了1300多年,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田舍郎,晚上登上天子堂。”正是科举制度,让各级有能力的学者一起参加相对公平的考试,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进入社会上层,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么,所谓的科举制度是怎么回事呢?
[img]566504[/img]
一、报考指南
根据后期科举制度发展较为完善的制度(参照明清时期),考试分为四级:童生考试(又称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童生考试是科举考试的入门考试。通过考试后,童生被改名为生员,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秀才。通过童生考试后,他站在了科举考试的起点。
然而,如果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样,他直到50多岁才成为生员,没有遇到“同病相怜”的周进的运气,他基本上会告别仕途。
成为一名学者后,你可以参加乡村考试。乡村考试每三年在秋季举行一次,也被称为秋季考试。录取名单被称为“金榜”,考试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据记载,全国每次有1000多人被录取。到目前为止,它可能几乎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水平。
会议每三年在首都举行一次,在春季举行一次,也被称为春季考试,录取名单也被称为“杏榜”。各省的举人和国家监督学生可以参加考试,录取300名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如果能一路走到殿试,那就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殿试由皇帝主试,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有三甲。第一个叫进士,第二个叫进士,第三个叫同进士。第一个是状元,第二个是榜眼,第三个是探花,合称鼎甲。
[img]566505[/img]
二、复习指导
总的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诉求,所以不同时代的科举考试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唐代科举内容丰富,常设科目主要包括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术),武则天时期也设立了武术,展现了唐朝壮丽多彩的气象,可以说是全面发展。清末,现代化的需要也加入了翻译、经济等科举科举科举科举科举科举科举科举,展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风向。
从小到大,皇帝是最大的领导者。因此,不同时代的科举考试也反映了皇帝的独特偏好。
在宋代,“艺术大咖”宋徽宗更喜欢青花瓷,诗歌写得很好。他创造了瘦金体,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艺术专业学校——绘画学院。他还在崇宁三年(1104)设立了绘画学。宋徽宗出现了许多有趣的试题,如“蝴蝶梦之家万里”和苏武思乡图。多年来,他一直被视为一个美丽的谈话。
[img]566506[/img]
第三,就业指导
秀才不能当官。只有在考试中举人,他们才能真正进入仕途。举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也可以做县城、县令等小官,但大部分都局限于小官。如果他们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官员,他们必须参加考试。
在考试中,你基本上可以成为中央官员或地方高级官员。从那时起,只要你不总是划水,不犯大错误,晋升就会相对容易。有能力的人可以和朝廷成员混在一起,甚至崇拜政府;稍微平庸一点,或者陷入党的斗争,被分配到当地,做一个太守卫。如果有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家。
[img]566507[/img]
四、潜规则提示
即使是最严肃的科举考试,也难免会有一些众所周知的“潜规则”。
“妆后低眉问丈夫,画眉深浅入时无”、“坐着看钓鱼的人,只有嫉妒的鱼”,这两首诗都来自唐代著名的干诗。干,在古代文章中有求取的意义。所谓的干向,就是向著名的大臣和考官投诗,以展示他们的才华。这种公然的诗歌确实会影响科举考试的结果,这个过程在唐代被称为“温暖的卷轴”。
此外,考官还会影响考试结果。在苏轼的弟弟苏哲为纪念他而制作的《亡兄子展端明墓志铭》中,欧阳修记载了他看不到自己的名字,错误地认为自己喜欢的第一名是大弟子曾巩。为了避免怀疑,他改变了自己的排名。结果,这个人是苏轼的故事。另一个例子是明正德三年(1508)。内阁故意迎接刘瑾,并特别提拔陕西人吕木冉为状元。
“春风得意马蹄病,一天看长安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的许多年里,仍有不少学生为考试忙碌。千年的“考试传统”为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是“读书改变命运”,另一种是“努力是人生最宝贵的关键”。这是一个美丽的思维定势,让案前读书的人充满希望,让中华文脉生生不息,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古代科举制度的流程是什么?科举考试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