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赌王”刘雪询12岁时,在家里挂了一面“不打扫一个房间”的横幅,展现了“打扫世界”的雄心壮志。他还有一个绰号叫“刘三国”,即“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他一生都很强大。他的“投资”方式也相当不同,无论是白道、红道、黑道、官场、商场还是战场。
刘学询与张之洞、岑春轩、李鸿章等历届两广总督关系不错,其中张之洞是关系最密切的。张之洞在任何时候都开始了朝廷的博彩事业,这是国史上的创举,刘学询全程参谋,实际承包。不久之后,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刘学询积极鼓励他“更上一层楼”,试图获得军机大臣的职位。鼓励自然不能只说空话。张之洞是著名的清官和穷官。刘学询拿出1000两银帮他走上重臣荣禄的道路。至于荣禄的好处,他只能比这更多。
与投资“高级干部”相比,刘学询似乎对“中低级干部”买不起多少钱。正是因为这种“只崇拜地狱之王,不尊重孩子”的风格,他在承包赌博的过程中多次受到地方官员的阻挠和骚扰。除承包款外,刘学询还要缴纳大量“报效银”,即承包人自愿捐赠的款项,朝廷可能不会出具财务发票。后来“报效银”数额不断上升,刘学询逐渐难以承受,拖欠130万银元。当时高层斗争激烈,两广总督谭钟麟因此事遭到政敌猛攻,不得不通缉避债香港的刘学询。后来,尽管朝廷严格防止各级官员勒索承包商,但破裂财政道路的地方官员干脆让非法地下赌博争夺市场,但承包商遭受了更大的损失。由于股东大量拖欠承包款,此时不参与具体经营的刘学询再次被通缉。精明的赌王终究打不过“坐庄”的朝廷,成了朝廷的“打工仔”。
[img]566860[/img]
刘学询虽然在“制度”内混,但却大胆地“投资”造反者,两头押宝。他喜欢的是老乡孙中山,经过几次密谈,他爽快地赞助了1.1万银元,并动员其他绅士捐赠了2万银元。第二年,孙中山到广州拜会刘学询,刘学询又给了他一万银元,并帮他在当地开了一家医院。正是在刘的介绍下,孙中山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名人,开始积累政治资源。重要大臣李汉章也成为了“农学会”的赞助商,“农学会”实际上是一个试图进行武装暴动的组织。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暴动时,有人告诉谭钟麟,谭钟麟却毫不在意地笑道:“他只是个医生,即使平时说些大话,也不会造反。”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于1911年招待了刘学询,并向他介绍了黄兴等革命同志。孙中山到南京担任临时总统后,与刘学询交流频繁,刘学询承担了解决“临时政府”财政困难的重担。
后来,浙江革命政府以“拖欠清银行贷款”为由没收了刘雪询的产业“西湖刘庄”。虽然孙中山试图调解,但他的“脸”在杭州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浙江革命党主要是光复会,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长期不和。最后,刘雪询只能卖掉上海的豪宅,然后赎回了刘庄。
[img]566861[/img]
虽然刘学询一直在赞助孙中山和革命党,但他在中华民国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越来越糟,最终只能生活在隐居中。他在朝廷官员和革命党的生活中“投资”了无数,但他们都被浪费了。原因可能是“越轨”一词——一个商人不“造福世界”。如果他想“为世界而战”,自然很难获得好处。
刘学询,清朝赌神,他的一生有什么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