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什么不是忠臣或良臣以身殉国?


齐国君问晏子,忠臣是怎么侍奉君王的?晏子回答:有困难的时候不陪他死,逃跑的时候不跟他走。齐君不高兴地说,这能算是忠臣吗?晏子回答说:“如果采用臣子的言论,如果臣子的策略能够听从,国家就不会有困难,国王也不会流亡。你需要臣子去殉难和护送吗?相反,昏昏欲睡,导致国家危难,君王逃亡,随同殉难等于白白送死,随同逃亡则是违心之举。所谓忠臣,就是能让君王向善为民,努力工作,而不是等到危亡时再和君王一起赴难。”

为什么不是忠臣或良臣以身殉国?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当末路皇帝朱由检自杀的消息传来,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等15人相继殉难。有许多臣子像这样与君王一起殉难,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们是人臣之楷模,是国家的栋梁。事实上,这是一种历史幻觉和错觉,真正发挥利国利民作用的不是忠臣,而是良臣。大多数所谓的忠臣都是无助的,而不是未雨绸缪;他们重视个人节日,而不是世界的兴衰;忠诚的是旧制度和独裁者,而不是国家和人民;既不是好大臣,也不是英雄。

作为齐国的名相,晏子不赞成也不屑做这样的忠臣。在他看来,真正的忠臣应该是国家的臣民,应该为国家服务,而不是国王。也就是说,国家的利益高于国王,臣子可以与国家共存,而不必与国王共存。齐景公曾支持严子取热食和皮衣御寒。严子拒绝了,理由是他是朝廷上负责大政策的官员,而不是负责衣食供奉的官员。之后,景公总是在晏子面前按照君臣的礼仪行事。这也说明,当时的臣子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而且有权不做。但后来,一些国王安排臣子做生意、家庭事务和私事。臣子们不会拒绝,而是为此感到骄傲。如汉文帝痔疮发作,疼痛不已,官至上医生邓通为谢主隆恩,竟连续几次为他吮吸脓血。

为什么不是忠臣或良臣以身殉国?

管子、晏子等一批先秦政治家和思想家,除了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外,还能提出和坚持国家大臣的理念,这与当时的君臣制度也有很大关系。与后来君尊臣卑、高下分明的伦理不同,先秦儒家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事君以忠”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忠”的含义不是无条件服从,而是“逆命而利君称之忠”。臣对君不能欺骗,但可以冒犯。孔子甚至认为君王不听劝告,臣子可以另投君。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

在先秦政治家和思想家中,臣子对君王不仅关系平等,而且积极主动。此外,大臣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大多高于国王。国王更依赖大臣。如果你能选择大臣,大臣也可以选择国王;大臣们只忠于国家安全,不必对国王的愚蠢负责;大臣们奉献给国王的是智慧和体力,而不是人格和自由。这在晏子身上尤为突出,在他的话语系统中,没有也不可能出现“愿效犬马之劳”甚至“肝脑涂地”、自伤人格的词语,如“万死不辞”。他可以为国家做坏事,尽力而为,但他不会毫无尊严地“借给皇室”。这种“为臣不卖身”的独立人格和道德是非常有价值的。


为什么不是忠臣或良臣以身殉国?为什么不是忠臣或良臣以身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