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标杆,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清代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选拥有这样一座精致绝伦的建筑。按说,守着这样的花园,丈夫是宏文学院的高权重大学士,妻子应该享受荣耀,过上稳定的生活。然而,作为陈之选的继室,徐灿却屡屡流露出忧郁悲伤的情绪。这是为何?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
徐灿,字湘苹,号深明,明末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人。小时候住在苏州城外的一个别墅里。他的父亲徐子茂经历了所有的历史,所以徐灿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她过着悠闲安静的闺房生活,过着“年轻人不知道悲伤的滋味”。
[img]566079[/img]
徐家有一个初出生的女人,素雅大气的徐灿被许配给陈之选为继室。陈之选是明末著名诗人,出生于海宁王族。年轻时曾与东林党名人钱谦益、吴伟业交朋友,在崇祯十年(1637年)高中名列前茅。金轮滚滚,高官紫袍,才貌俱佳。徐灿嫁给他后,自然是琴瑟和鸣,兴趣相投。
不幸的是,这种宁静优雅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曾经宏伟的明朝此时已经摇摇欲坠。
果不其然,崇祯十二年春,清兵进犯纣辅,杀掠山东,死者众多。陈之选的父亲时任顺天巡抚,因城市失守,与其他36名官员一起下狱。因此,陈之选也被革职查处,永不叙用。此后,徐灿一家南下,时局也一步步趋于紧张。崇祯十七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四月,清军入关。虽然徐灿的家人在南方,但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这场灾难。次年,清军南下,鲜血淋漓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上演,血色烽烟将江南的秀美熏得分外悲壮。
家不再,国家已经死了,徐灿的话也转向了悲伤的吞咽:“烟水不知道人事错。千里迢迢,降帆,不怨莲花步。”这朦胧的水雾和薄烟只是冷眼旁观的东西。如何体验诗人此刻心中的悲痛?一路上,秋风萧瑟,芦苇瑟瑟,诗人只能继续过着颠簸的生活。
毕竟,被寄予希望的南明宏光王朝只是昙花一现,徐灿的故国思想彻底破灭。国家死了,作为一个老朝臣,他没有殉国,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不幸的是,和其他不愿意成为明朝遗臣的人一样,陈志在顺治两年(1645年)投身于摄政王多尔根的账下。在这件事变成敌人之后,陈志选自己被骂了一顿,徐灿也对他说了很多话。
陈之选降清后,受到摄政王多尔贡的高度重视。不久,他被提升为翰林学院的学士学位、礼堂的右侍郎和都察院的左都皇家历史。后来,他不得不重用顺治皇帝。他被提升为礼堂尚书加太子少保,复调户部尚书,两次授予弘文院大学士学位。成为官员后,陈之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整顿了钱粮,提出修行农功,宽大兵力,节约金融资源,造福民生。
春风骄傲的陈之选日夜盼望着接家人来北京团聚。按说夫妻即将重逢,本该充满喜悦,但徐灿却充满悲伤。回到北京,沿途的风景似乎仍然是旧的风景,但徐灿的心情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了——山川如旧,但繁荣已经不复存在了。过去的财富现在已经过去了,但这个国家的仇恨仍然留在我的心中。世事无常,人生若风飘絮,在时空长河中,自己又能做到几分主?悲云惨淡,徐灿又怎么能学那柳三变“牵手看眼泪”?
然而,尽管徐灿对丈夫说了很多话,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他站在一起。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遵守妻子的道德;另一方面,他感受到了过去的夫妻关系。
陈之选降清后的处境并非一帆风顺。顺治时期,降清的汉臣也分为南北两派,因此继明末东林党之争之后,这些汉臣又投入了新一轮的政治倾滚。顺治十三年,陈之选因弹劾“植党营私”、“市权豪纵”、“下官部严议”、“以原官发盛京居住”,徐灿作为家属陪同。然而,陈之选这次并非一败涂地,他在盛京住了不到一年就复职回京。不幸的是,磨难并没有结束。一年后,陈之选因交贿赂内部监管罪被辞退,没有家庭财产。他和母亲、兄弟和妻子一起被流放到尚阳堡(辽宁省今天的开原东),最终死于驻军。
徐灿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她只能沉浸在无限的悲伤和忧郁中,同时用渺茫的希望和幻想来安慰自己。当她到达驻军时,她写的诗中有一句清新的句子,比如“阳和忽风暖,送雕轮凤阙旁”和“金鸡为了报归期早,柳色依靠客程”。
[img]566080[/img]
也许连徐灿自己都没想到,她在这个浩瀚的边塞里呆了12个春秋。长河落日,孤烟落雁。当丈夫去世,所有的孩子都去世时,他已经住在这里作为一个流人,最后他只是偶然回到棺材里。谁告诉我们这里的孤独和痛苦?
回顾过去,家庭变化,流向南方,毕竟,丈夫相互依赖,可以为自己指路;后来,国家破山河,丈夫被鄙视,但毕竟对自己很好;边塞之旅,沙漠孤独,但丈夫仍然可以期待回到北京的日子。现在,回顾过去,一切都只是一面镜子,幻想,过去的徘徊就像一个世界。因此,徐灿晚年选择了和尚。
也许,对于此时的徐灿来说,皈依佛教是唯一的安慰方式——红尘滚滚,回忆起来只是一片茫茫;繁华苍凉,但只在瞬间,既没有爱情,为什么不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到来世?
精致拙政园背后的故事,徐灿的人生经历了哪些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