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任何新形势的出现都不会是偶然的。当然,宋代程朱理学的出现也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首先是儒家传承方式的变化。
[img]567002[/img]
宋朝以前,从汉朝到唐朝,儒家思想要继承,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种叫做“家庭法”,即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所以代代相传。另一种叫做“师法”,即一些著名的儒家学者公开接受学徒,学徒出来,你也可以接受他们自己的学徒。
这两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年轻一代不能反驳前辈。儿子当然不能反对父亲,徒弟也不能反对师父。这种传承方式造成了思想僵化和停滞的问题。到了唐朝,这种情况已经很严重了。以至于唐末文学家韩愈写了一篇题为《师说》的中学课本上的文章。文章中有一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果你知道它的时代背景。事实上,韩愈痛心地说,学生应该比老师更强大,后人应该超越前人,否则他们的思想怎么能进步呢。
到了宋朝,韩愈的这种呼声终于激发了回响,宋朝终于发展出了适合新思想成长的土壤。
儒家思想的传承方式在宋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自由讲学的兴起上。唐末以来,统治中国七八百年的士族阶层,经过长期战争逐渐消亡。到了宋代,中国开始进入一个相对扁平的平民社会。代代相传的豪门不复存在,代代相传的家法自然消失了。
[img]567003[/img]
与此同时,由于唐末以来雕刻印刷技术的普及,书籍价格开始下降,大量普通人有机会接触知识,学者可以自学成才。例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曾在寺庙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借了寺庙的书来阅读。当时,寺庙不仅隐藏着佛经,而且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图书馆,也有儒家的四本书和五本经典。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汉唐以来门派森严的思想氛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自由讲学氛围。学者们互相学习,互相争论,共同促进学习的进步。比如南宋的两位大思想家,理学的代表朱,心学的代表陆九渊,都在鹅湖争论过。争论的主题是:一个人要想找到真理,是应该向内探索自己的内心,还是应该向外探索宇宙万物?这场争论被称为“鹅湖之会”,是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公案。
[img]567004[/img]
当时,一些著名学者甚至开设了讲座场所,邀请学者讨论和争论。例如,朱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开设了白鹿洞学院。学院是当时孕育新思想的主要场所,也是宋代文化发展繁荣的象征。
除了这些社会原因,程朱理学的兴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那就是儒家与佛教的竞争,下次再来说。
什么是程朱理学?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