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大元至正25年9月(公元1365年),元顺帝封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命其率军平定江淮之乱。
扩廓帖木儿与元朝将领李思齐、张良璧等人为争夺地盘发生混战。
元顺帝认为扩廓帖木儿心存异志,于是命太子爱猷理达腊统领天下兵马,率军征服扩廓帖木儿。
元朝各路诸侯相互混战,极大地消耗了元帝国的有生力量。
到27年(1367年),朱元璋先后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英雄。当年10月,他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国”的旗帜,发动了北伐之战,消灭了蒙元。
第二年正月,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称皇帝,建元“洪武”。
闰七月,元顺帝原谅了扩廓帖木儿,却无法回天。
闰七月二十三日,明军直逼直卖。
二十六日,元朝知枢密院事卜颜帖木儿出大都城(今北京)迎战明军,兵败被俘。
二十七日,元顺帝传旨,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以庆童为中书左丞相,做好逃亡准备。
二十八日,召见群臣,宣布迁往上都(今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蓝旗)。
一些大臣建议严格遵守大都市。元顺帝认为扩廓帖木儿远在太原,远水不解渴,外面没有救援人员,所以他不能坚持下去。如果他坚持下去,他将重蹈北宋“徽钦二帝”的覆辙。
因此,元顺帝带领皇太子、后妃、大臣百余人向上逃跑。
8月初二,将军徐达率领明军攻占大都,8月15日,元顺帝一行抵达上都。
大都市被打破,6名不愿投降的官员,如83岁的监国和淮王帖木儿,被杀。明军对人民秋毫无犯罪。统治中原98年的元朝至此灭亡,其逃离漠北的残余势力建立了北元政权。
直到30年(1370年),元顺帝病危,由王子领导。4月28日,元顺帝去世,时年51岁,在北元上被称为“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顺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并为他的头衔“顺”。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两次故意释放元顺帝。
[img]562404[/img]
第一次是28年(1368年),明军占领通州,徐达命大军整整七天不动。早就知道消息的元顺帝有足够的时间从容离开大部分。
明代思想家冯梦龙在《智囊团》一书中记载,洪武初年,将军徐达奉命追击元军。当明军将元顺帝围困在开平(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时,徐达故意留下缺口,使元顺帝成功逃脱。
将军常遇春很不满意,认为徐达的做法让自己失去了立功的机会。
徐达解释说:“虽然他是易迪,但毕竟,他曾经是天子,命令世界。如果我等着把他抓回来,主怎么办?要么把他封为侯,要么杀了他。我认为上帝和上帝都不会同意。因此,只有让他逃跑才是最合适的方式。”
常遇春还是不服气,等到明军班师还朝,朱元璋并没有怪徐达。
从这段记载来看,徐达之敢于如此大胆地放过元顺帝,要么是朱元璋事先给出了一些建议,要么是他提出了一些建议。
冯梦龙认为,徐达的做法减少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许多麻烦。他敢于放弃元顺皇帝,这是为了弄清楚明太祖朱元璋的心理。徐达从哪里看透了皇帝的心思?
一开始,朱元璋称帝后,遥尊元帝为“顺帝”。同时,他赦免了陈友谅的儿子陈丽,并将其命名为归命侯。正是通过这两件事,徐达弄清楚了明太祖的心思。
《明史》透露,朱元璋和徐达君臣讨论了元帝留下的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巡幸汴梁时,徐达秘密请示:“元帝若向北逃跑,是否要追不舍?”
明太祖说:“元朝的国运早已衰落,他逃跑即使灭亡,等他出塞后,我们也能谨慎固守!”
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当众提到,曾故意放过元顺帝。
《七修类稿》记载: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诏令修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其中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庙宇。
[img]562405[/img]
历代皇帝的石像雕刻后,雕塑工匠开始用颜料装饰。只有元世祖的石像脸上有泪水般的水渍。工匠们经常修改它们。石像仍然“流泪”,第二天仍然流泪。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到元世祖庙,指着石像说:痴情的达子,你胡人入主中国,已经很幸运了,今天把你选为立庙祭祀的人选,我觉得你还是一代明主。
我现在接受命运,赢得了世界。我没有杀死你的后代。我只是把它赶到了北方的沙漠。我对待灭亡之国很好。我和你在一起。你有什么怨恨?别再哭了!
奇怪的是,第二天,负责庙宇建设的官员奏报:元世祖忽必烈不哭,石像装饰得很好。
从这段史料来看,朱元璋之放元顺帝,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仁德之心,有利于加强他的统治。
揭秘:朱元璋为何放过生平大敌元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