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提到李白,我总是想到电视上的那个,所以我必须详细告诉你。
当然,现代人无法体验古代冬天有多冷。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人留下的文字中知道一两个。
李白在《北风行》中描述了他眼中的雪:“燕山雪花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白居易还记录了晚上雪压碎竹枝的场景:“晚上知道雪重,就闻到折竹的声音。”
那么,在没有羽绒服、暖气、空调甚至棉花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御寒的呢?
[img]563183[/img]
一、烧火取暖。
虽然古人缺乏保暖材料,但他们有足够的智慧,人们经常使用火池、火墙、壁炉和炉灶来加热。
在考古发掘中,我们经常可以在现场找到古人用来取暖的炉坑。这种炉坑一般设置在靠近门的地方,不仅能充分吸收门外的氧气,还能巧妙地将取暖和烹饪结合在一起。经过繁殖,炉坑已成为人们仍在使用的火池。
早在秦朝,贵族们就开始使用“壁炉”和“火墙”来取暖。在咸阳宫遗址,专家们发现了三个壁炉,其中两个用于洗澡,另一个靠近一个更大的房间,据估计是为皇帝供暖的。壁炉中燃烧的材料是木炭,它不仅可以燃烧很长时间,而且产生的烟雾较少,而且还巧妙地设置了外部烟道,以避免中毒。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在秦兴乐宫遗址发现了火墙,但制作相对粗糙。他们只是在前臂内侧用两个圆柱形瓷砖环扣制成圆柱形,并将其连接到壁炉或火塘,以便暖气能够顺利进入房间并起到保暖的作用。
火墙发展到清代,演变成空心夹墙,外墙下设置火道和烧炭口。墙外点燃木炭后,热量沿烟道进入火墙,使整个房间温暖。烟道还可以直接穿过皇帝的皇家床和宫殿里其他妃子睡的炕床下。形成的“暖炕”和“暖亭”使整个宫殿像春天一样温暖。
[img]563184[/img]
精巧实用的手炉足炉。
唐代有钱人还是用手炉取暖。手炉是铜的,椭圆形的。里面放木炭或炭灰,外面放面具。拿在手里可以长时间保暖,也可以放在袖笼里保暖。
足炉比手炉大一点,里面装满热水,睡觉时放在床上暖脚,俗称“汤婆子”或“脚婆子”。苏东坡曾经给朋友们送过一个精致的脚炉,“每天晚上都装满热汤,塞进嘴里,还裹着布单被子,可以达旦不冷”。
三、皇宫取暖豪华设施-温室椒房。
《汉书》中有一段关于温室的记载:“王朝太后还,乘车回温室。”说昌邑王刘贺,问太后安回家后,直接进了温室。当然,温室绝对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只能是王侯公卿或者皇帝冬天避寒的地方。
这个温室把胡椒粉切成泥,涂在墙上。这种材料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和芳香的作用,所以也叫胡椒房。胡椒房布局豪华,墙上挂着制作精美的锦绣墙毯,室内有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即用大雁的羽毛做窗帘,地上铺着西域进贡的鲜艳毯子。
这样的椒房温馨豪华,在《汉宫仪》中这样评价温室:“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
[img]563186[/img]
四、专门的供暖机构。
清朝时期,宫殿里有三个专门负责宫廷供暖的机构。一个是火,专职负责安装炉子和运输木炭,由两名太监领导领导近20名小太监负责。二是木炭办公室,专职负责木炭的购买、储存和分发,约有10名太监。第三个是烧炕,专职负责在每个宫殿外点燃木炭坑,并确保整个冬天不会熄灭。
当然,上述取暖措施只能由达官贵人或皇室成员处理。如果是普通人,普通人只能靠粗布麻衣勉强抵御寒冬,直到棉花被用来取暖。麻不仅可以用来纺织衣服,还可以用来填充长袍。
纸张出现后,出现了专门加强御寒效果的纸衣,称为“纸皮”。纸衣的原料一般是用厚厚的皮纸缝制而成。这种纸衣很结实,不仅能遮风避雨,还能起到保温作用。
自然,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普及,纸衣这一特殊服饰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古代人是怎么御寒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