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如果死地与葬地一致,及时入葬是正常的。若死在遥远的外乡,遗体完好归葬的可能性很小,大多只能进行遗体埋葬或埋在衣冠里。据说秦始皇死在河北邢台,葬在秦都咸阳。事实上,河北邯郸是秦始皇生母的故乡,也是他的出生地,如果死后能安葬河北,也是他的“叶落归根”之举。更重要的是,由于以下五个重要原因,他死后无法离开河北,迫使首相李斯和其他人采取一种罕见的地方秘密埋葬方式。假如这句话能成立,那些把秦俑坑和秦始皇陵绑在一起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img]560573[/img]
人们必须问,为什么秦始皇可能会葬在河北这个地方?请看以下真实情况:一是秦始皇去世后,这里发生了一场极其神秘的政治变化;二是政变者既要掩盖“死讯”,又要妥善运尸,存在一系列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从公元前210年10月开始,秦始皇进行了第五次全国巡游。他去了武关,去了云梦,去了零陵,去了同安,去了浙江,去了润州,去了琅琊,去了成山,去了德州的平原津,突然得了重病。结果,他于7月在赵国原来的沙丘宫中去世。离开咸阳的10个月内,总行程约1万公里,平均每天行驶速度为30公里。
[img]560574[/img]
按照常识,他死后护送棺材的队伍应该一直往南走,走过秦时唯一的东西通道——萧函古道,往西回到秦都咸阳。然而,有一条240公里的道路,非常狭窄。它“车不方,马不合拢”。地上车辙宽度只有106厘米,根本无法通过四马驾驶的“车”,车轮距离为204厘米。《史记?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浩浩荡荡的回归队伍从邢台向北,经过井兴、太原、雁门、过云、抵包头,然后沿着“直道”回到咸阳。一路上翻山越岭的行程大约有2500公里,按每天30公里的速度计算,也需要80多天。
只有李斯、赵高等少数人知道秦始皇在东巡中去世。为了达到篡权的目的,他们采取了“秘密不葬礼”的做法,这绝对阻止了所有其他人的消息。这样,秦始皇虽然已经死了,但原来的行程保持不变,百官的奏事保持不变,死亡的痕迹根本没有显露出来。一句话:当时没有公开的“葬礼治疗”活动,也没有采取任何防腐措施。众所周知,7月和8月的河北、山西、内蒙古和陕西一直是一个炎热而困难的地区。秦始皇“闷”在“车”里,“闷”他两三个月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史记?齐太公家族记载:“桓公,尸在床上,67日,尸虫出户。”
人死后,夏天不是“三”,冬天不是“七”,否则尸体会迅速变臭腐烂,开始用“鲍鱼臭”可以隐藏一段时间,如车队绕道回到秦都,除了尸体和一堆白骨头,还能留下什么?@ 只有他的一堆衣冠才能真正埋葬在历山墓中。一些考古学家说,铜车马坑里的二号铜车是秦始皇御用“安车”的原型。安车也可以称为“灵车”,可以改为灵车。据相关资料显示,二号车的车舆可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控手使用,只有后室才能放棺材。后室的尺寸,宽78厘米,长88厘米,原型尺寸放大一倍,宽156厘米,长176厘米。
一直有人说秦人一直崇尚身材高大,有象征人体美的好传统。秦始皇的身高超过190厘米。根据战国时期棺材的等级标准,秦始皇的外棺尺寸应为:长320cm、宽210cm、高219cm;内棺尺寸:长250cm、宽127cm、高132cm。显然,秦始皇的安车,临时坐,问题不是很大,但死后,作为灵车,可以成为一个大问题,无论你怎么“放”,车都不能放大棺材。在死讯“秘而不宣”的诡诈时刻,要公开改装“安车”、或者从其他地方运输特殊棺材,然后运输棺材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可能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秦始皇的棺材真的塞进了“安车”,也无法驶出河北省界。井兴古道是秦代“车同轨”制度,至今留下的唯一实物凭证。然而,井陉关口是从整块岩石中挖出来的,两条深深的车辙让人感受到了历史车轮的“威力”。但是它的车辙宽度,只有140厘米,只能通过秦统一六国,并且实行“车同轨”后的所有车辆。车轮距离204cm的“安装”根本无法通过全国统一的“车辙”。两侧凸起的岩石完全吞噬了车轮向外滑动的任何空间。任何违反统一车制,不在固定车辙内就位的车,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寸步难行。
秦始皇为什么有可能埋在河北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