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明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形态各异、寓意多样的“五子登科”铜镜。同时,民间也有挂“五子登科图”的习俗。
那么什么是五子登科呢?“五子”是什么意思?“登科”是指在封建社会,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被录取。可以推断,“五子”应该是五个儿子或男人。
当时社会上只有男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据史料记载,“五子登科”出自宋史窦仪传。据说五代后周,燕山府有一个人叫窦禹钧。
窦禹钧有五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三字经》还记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气大。”。
[img]562266[/img]
一、五子登科的美好寓意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前途,这可以说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在封建社会,平民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科学考试。
如果你能在考试后被录取,你就有了当官的筹码。古代学生的最终理想是考中进士。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坎坷,但在金榜上获得冠军后,他也有了一段时间的风景。他在《登科后》一诗中写道:“过去肮脏不夸张,现在思绪无穷。春风骄傲马蹄病,一天看长安花。”。
由此可见,“登科”对古人有多重要。
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惊人,十年寒窗苦读。但真正能考中进士的人却寥寥无几。
在当时的社会中,要获得金榜冠名并不容易。为了成功,人们会特别崇拜“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不仅是一句谚语,也是古人的美好愿望。在古代社会,人们会称那些品学兼优或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为“三杰”、“五子”、“七子”。
根据现代人的说法,这些人是“别人的孩子”。历史上著名的“汉初三杰”, “五子良将”、“建安七子”,就是当时有成就的人。
“五子登科”指的是一个五子,都在科举考试中的金榜题名,他们是燕山府窦禹钧的五个儿子。
二、五子登科背后的故事
“五子登科”的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当时,周燕山府有一个窦姓家族。这个家庭的主人是窦禹钧,但人们习惯性地称他为窦燕山。
作为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曾经是唯利是图,所以他做了很多有害的事情。
有一天,窦燕山梦见了他的父亲,骂他心术不正,品行不端。如果他继续下去,他就会失去孩子。只有多做好事,他才能变成好运。
窦燕山听了这话后,下定决心要做个好人,于是他经常做好事,修祠堂,最后他的名声四处传播。
后来窦燕山生了五个儿子,可以说这五个儿子不仅品行端正,而且聪明才智。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了五子登科的大好局面。当时社会上有传言说五子都是金榜的题目。
窦仪官到北宋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窦艳历仕汉、周,宋初为礼部侍郎;窦侃曾为宋朝的居民;窦成为宋朝后的左建议医生;窦熙曾为宋左补阙。
可以说窦燕山的五个儿子,每一个都是罕见的人才。
[img]562267[/img]
《宋史》中有窦禹钧长子窦仪的传记,据记载,窦仪年轻时以才华而闻名。北宋成立后,窦仪被赵匡胤重用,死后被右仆追,成为北宋一代著名大臣。
他们的故事不断传播,最终五子登科,成为许多古代学生心中的美好期待。
史书记载:“仪学知识优博,风度整齐。弟子、侃、成、喜相继登科。”。由于这五个儿子先后进入学者和第一名,他们逐渐演变成对科举考试的期待。
五子登科是什么意思?[五子]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