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之交的孔奋是典型的第二代官员。他的曾祖父是关内侯,有800户人家。孔奋虽然出生在高级家庭,但非常注重自身修养。年轻时,他跟随儒家大师学习左传,是当时研究左传最权威、最年轻的专家。
[img]561880[/img]
然而,在王莽的最后一年,混乱的世界再也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桌子了。战争烧毁了孔奋的家乡(现在是西安),孔奋不得不带着母亲和弟弟去河西避免混乱。乱世需要一个能干的大臣。孔奋被河西将军任命为曹,负责守卫他的阿姨藏。阿姨藏是当时河西最发达的地区。孔奋倡导羌胡互助城市,将阿姨藏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县。
作为富县之长,经常与商家打交道,最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但孔奋却是个例外。孔奋的生活很简单,他的家庭生活甚至不如普通人的家庭,他的家人吃粗糠,吞下野菜。偶尔有点好吃,孔奋把它留给了他的母亲。这件事被媒体曝光,舆论哗然。有人写道,孔县长身处繁华富饶之地,整天忙碌,家人却吃糠咽菜,他追求什么?
面对舆论的批评,孔奋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做人为官的原则。在阿藏任职期间,孔奋多次公布私人财产,接受群众监督。媒体发现,孔奋当了四年市长后,个人财产在任职前并没有增加。
陇西、蜀地平定后,光武帝召集原河西地方官员前往北京。河西是最富有的地方。所有在这里当官的人都赚了很多钱。就在河西大大小小的干部带着大车的金银珠宝上路的时候,孔奋一人一车,行李简单。当人们看到它时,他们非常感动,自发地为孔奋筹集资金。追了几百英里后,他们必须把它给他。面对人民的善意,孔奋坚决感谢他。
孔奋的事迹传到洛阳,光武帝也很感动,帝国正需要这样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楷模,于是将其提拔为武都郡丞。
在武都,孔奋对自己还是很严格的。他做事公道,疾恶如仇,两袖清风。但此时此刻,孔奋却遭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选择和考验。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陇西某土匪团伙带兵袭击武都,杀死武都郡守。最糟糕的是,孔奋的妻子和儿子也被土匪绑架。孔奋当时五十多岁,只有这样一个儿子。如果你追土匪,狗急着跳墙,你的妻子和孩子随时都可能被土匪撕毁;如果土匪被烧毁和抢劫,人们将不可避免地遭受痛苦。。面对这个人生选择题,孔奋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追土匪!孔奋大义灭亲感染了当地人,大家都自愿加入了歼灭土匪的行动。战斗的结果是土匪全部被歼灭,孔奋的妻儿被土匪残忍撕毁。
[img]561881[/img]
孔奋的行为再次感动了皇帝,光武帝下诏称赞孔奋,升任他为武都太守。
经常走在河边,没有湿鞋?孔奋用自己的一生颠覆了这句话。当今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陷阱,腐败和道德沦丧屡禁不止。孔奋能忍受孤独、贫穷和考验。他是一个无辜的人,是一个诚实的官员。这在今天的官场上真的值得学习。
孔奋一生清正廉洁,为何抛弃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