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朱元璋为什么不同意常遇春想先擒贼,活捉元顺帝?

说到常遇春,大家都会想到什么?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平定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成为后方。有了兵力和财力,他终于可以腾出空间,从失去400多年的幽云十六州开始。

北伐有很大关系。我们必须选择优秀的士兵和将军。朱元璋命令徐达担任指挥官。他经常在春天担任副教练,并派冯胜、薛显和傅友德领导一支军队。这几乎是他手下最强的组合。

朱元璋除了挑选将军外,还亲自在作战计划中,他与刘基等人多次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作战计划。

会上,常遇春等人认为南方已经确定,尚未获胜的云南和四川不会对吴军构成威胁。现在军队已经有了剩余,应该集中主力,直接逼近大部分,也就是后来明朝的北京,是为了先抓贼。

以连胜之余的百战精兵直攻大部分,势必如破竹。只要攻下大部分,地方元军就会胆寒。到时候只需要分兵扫荡,其他城市就可以不战而下,世界就可以定下来。

从纸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计划。抓贼先抓王是兵法的关键。只要你攻占大部分,活捉元顺帝,元朝群龙无首,你就不会攻破自己,省去了攻占各个城市的麻烦。

但这个计划,立刻被朱元璋喝止了。

朱元璋的计划恰恰与常遇春相反。

[img]560421[/img]

毫无疑问,北伐先取山东,取山东后如何攻击,朱元璋表现出与常遇春等不同的考虑。

从方向上看,从山东到北大多是最方便的,也是大多数人的判断。朱元璋的计划是从山东回到老师身边,攻略河南,然后进入潼关,最后进入大部分。

从地图上看,这是舍近求远,绕着一个大圈子,同时要攻击的城市也多了很多,要和更多的元军交手。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潼关以西仍有大量元军,在著名将军王保保的指挥下。李思齐和张良璧也是百战之将。既然要攻下潼关,为什么不干脆先西进,和元朝关的中国军队决战,把它们打败,然后拿走大部分呢?

朱元璋看到了杰出的将军们的疑虑,他打了个例子:这种方法就像砍树,先去枝叶,再挖老根,枝叶既去,大多独木难支,不砍自断。

为什么要用砍树的方法?毕竟元朝在北方经营了几百年,大部分都是都城,特别坚固。

虽然徐达有信心从山东直接进入大部分城市,但他可以在短时间内攻击大部分城市。就在一年前,朱元璋刚刚攻击了张世诚的老巢平江城。在重兵的压力和四面八方的包围下,他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才征服它。

张世诚孤立无助,元顺帝不同。如果大部分都被围了八个月,各地的元军都会闻风而动,从四面八方赶来解围。此外,一旦北伐军的劳动者远征,粮草供应一旦被切断,北伐军将被全军覆没,这将是一件坏事。

与其冒这样的风险,不如稳扎稳打。山东是大多数屏风。首先取下屏风,然后返回河南切断翅膀,然后占领潼关,占领门户。

这样,东南、西北三个方向都掌握在北伐军手中。此时,元顺皇帝已经孤立无助。明军一年半不用担心粮草援兵。

退一步说,即使出师不利,北伐遇挫,也不会腹背受敌,至少相机可以撤退,他日复一日卷土重来,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秦陇之地,朱元璋认为,只要守住潼关,就能切断关中元军与大多数人的联系,他们再也无法收复潼关,更无法东进。

虽然朱元璋解释说他经常遇到春天,但他还是有点不服气。亲自战斗的将军们往往喜欢一鼓作气,乘胜长驱直入。不管他有什么援兵,他都不援兵。

[img]560422[/img]

常遇春是勇将,但战争,毕竟还是需要战略的,这就是帅与将的区别。

无论如何,朱元璋是最高统帅,一切都要听老朱的。

结果如何,让当初不服的众将哑口无言。

1367年10月,徐达领兵出征,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徐达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山东;然后兵分两条路直接接近汴梁,汴梁守军不战而降,然后在洛水击败河南元军主力,河南平定;与此同时,冯胜指挥官的另一支兵马成功征服了元朝凶猛将军李思齐和张良碧守卫的潼关,不到三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恶战并不多,元将大多或走或降,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

河南、潼关已下,元朝关中仍存的军队失去了通往大部分的通道,山东早已获胜。三面包围的事实已经形成。朱元璋来到汴梁指挥军队。

洪武元年(1368年)7月,徐达在临清大会诸将开始正式进军大都市。

元军此时连败仗,军没有斗志。元顺帝也知道三个方向很难有援兵来救大部分,此时只有北方才是活路。

如果你坚持大部分,即使你能阻止明军一段时间,你也无法反击。你只能放弃大部分,跑回去组织军队。阴谋反击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否则你害怕重蹈宋代徽章和钦二宗的覆辙。

7月28日以后,元顺帝带着后妃王子跑回去。8月初二,徐达率军进入大都市。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宣布结束。明朝在长城内取得了统治权,失去了400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img]560423[/img]

从1367年10月出兵到1368年8月收复大部分,仅用了10个月,元朝在中原的力量就崩溃了。

徐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他向西移兵,攻打西北。

北伐最艰苦的战斗出现在这个时候。即使皇帝逃跑了,西北元军仍然坚决抵抗,有力量组织了几次大规模反击。明军也遭受了几次失败。徐达花了一年时间平息了西北地区。

即使王宝宝在山西被击败,他仍然驻扎在宁夏,不断出兵。朱元璋此后多次派兵征求意见,也取得了胜负。他在1372年遭受了巨大的失败,无法一举击败他。

王保保成了朱元璋心中的大病,老朱也忍不住称赞王保保“真是天下奇人”。

直到洪武八年,王保死在哈拉那海,朱元璋心中的大石才落下。此时,徐达北伐已近9年。

后来,朱元璋总结了北伐。他说:先取山东,再攻河洛,是为了防止关中元军大部分救援。他们不急于与关中军决战。王保宝、李思齐、张良碧都是著名的将军,但他们矛盾很深。如果他们不西进,他们很难一起进军。如果他们一个人来,就很难突破明军的防线。即使他们一个人深入,也很难取得巨大成就。

如果不打大部分,主动西征,生死存亡,会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全力抵抗。明军这个时候要两线作战,这场战斗就很难打了。

出其不意地先把大部分都拿下来,关中诸将就失去了希望,势穷望绝,打起来容易多了。

结果证明了朱元璋的判断,明军像闪电一样赢得了大部分,张良璧、李思齐等都不战而克,省去了很多功夫。

唯一的例外就是王保保,他抵抗到底,花了明军很多功夫,最后等他自己死后,威胁才大大减轻。

如果当时接近大部分,北方元军一定会蜂拥而至;或者先和关中军决战,王保宝会同李思齐、张良璧接受部众,实力会强很多。明军不确定能打败他,北伐很可能会失败。

9年后,回顾北伐计划,朱元璋的策略无疑要聪明得多,既能看到局部,又能看到整体。不幸的是,他经常在春天中风。如果他还活着,他一定会说服老朱。


朱元璋为什么不同意常遇春想先擒贼,活捉元顺帝?常遇春要擒贼先擒王活捉元顺帝,朱元璋为什么不同意?

,,,,,,

  • 从暴发户到阶下囚的明朝将军石亨:石亨是怎么死的?
  • 渭南人石亨(-1460年)。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早年抗击瓦拉,颇有战功。后来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

  • 从叛军到明朝最后的忠臣:可歌可泣的一生
  • 崇祯皇帝的自杀标志着以崇祯为首的明朝统治的结束,但大明还没有完全死亡。当时,江南地区仍在朝廷委派的官员手中。他们仍...

  • 李康妃殴打妃子,虐待王子做坏事,但她活了80多岁
  • 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康妃,明溪宗朱由校养母。她生了很多次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死了。 李从...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

  • 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婆为何瞎了眼睛废了一双腿?
  • 如果说明英宗在政治上面是个无能的昏君的话,那么在生活中的话,明英宗一定是个好男人的典范。钱皇后算起来也是明英宗的原配...

  • 什么是春凳?主要做什么?
  •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读《红楼梦》,你就不会了解封建社会。《红楼梦》不仅应该被视为小说,也应该被视为历史。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