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其深远影响之一是清朝赖以发财的八旗子女被打残、衰落、不可逆转;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汉族地主崛起,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成为清朝政权的新军事支柱,改变了清朝入关以来的军政格局。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清朝有意识地培养八旗子弟,希望他们能建立功绩,振兴祖先的家庭财产。赛尚阿、乌兰泰、和尚格林沁、胜保、崇厚、官文、吉尔杭阿、霍隆武、和春、多隆阿、都兴阿、德兴阿、托明阿、金顺、福兴等八旗子弟要么在战争中表现平平,要么被杀,要么为湘军“打工”
“江南大营”被二次摧毁,和尚格林沁被高楼寨击败。这两次惨败,使得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迅速崛起,掌握了全国各地的军事;这些私人武装基本占据了总督、巡抚等地方核心岗位,朝廷不得不依靠他们。但即便如此,唐末藩镇没有割据。那么,当八旗衰落,私人武装崛起时,清朝如何防止藩镇割据呢?
[img]558209[/img]
暗示和下令裁军,试探态度
1864年7月,湘军突破天京,然后大肆掠夺、烧杀、抢掠,造成民怨沸腾。曾国藩成立湘军时,打着儒家正义的旗号,自称“忠君爱民”,现在却打脸了。此时,湘军最强大,总共约30万。曾国藩能直接控制的兵马约10万。碾压淮军和楚军是清朝的一大隐患。
赢得天京后,清朝趁热打铁,官员弹劾曾国荃的“违法行为”。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态,曾国藩主动撤军,只保留了鲍超部最强的“霆军”。1868年,清朝无法忍受“霆军”,下令撤军,大部分遣返回家,少部分改为淮军。曾国藩所有湘军基本没有幸存。
“扭军”被消灭后,清朝下令撤军淮军,各营要缩编。后来,由于欧美、日本等列强的挑衅,淮军恢复了海防和塞防,但没有“压制”时那么强大。左宗棠部楚军实力弱,撤军幅度小。战争一结束,清朝就裁军,这是对曾国藩代表的地方势力的考验,看他们是否有两颗心。
[img]558211[/img]
加官进爵,授予大权,以示笼络
军队是藩镇割据的基础。没有军队的支持,军阀就无法发挥作用。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部队被解雇。理论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没有割据的基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军队能解雇他们,他们自然会招募他们。@ 清朝裁军时,对这些私人武装首领及其亲信,都是加官进爵,授予大权,以示笼络。
不用说,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内阁大学士等核心要职都曾担任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核心要职,也被封为侯爵,算是极人臣。@ 他们实际上主持了洋务运动,掌握了清朝的地方实权,是促进现代化的领军人物。彭玉林,“雪帅”,掌握长江水师,即后来北洋舰队的前身,是大清海军的绝对主力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等,后来由湘系成员控制。
清朝加官进爵,授予大权,笼络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成为清朝政权的支柱。没有他们的支持,清朝就无法发挥作用。这样,除了没有封地,他们什么都有,被认为是“成功”,没有必要效仿唐末藩镇。
[img]558212[/img]
分而治之,挑起内部矛盾,平衡各方势力
分而治之是朝廷阻止藩镇割据的重要举措,清朝也不例外。湘军、淮军、楚军不能拧成绳子,否则清朝就要结束了。1863年12月,李鸿章以诱降手段夺得苏州,随后杀害4万多人,搞“苏州杀降”。清朝下令李鸿章率军西征,“配合”湘军夺取天京,挑起曾国藩与李鸿章之间的矛盾。当然,李鸿章不敢去,曾国荃已经发声,双方可能会发生冲突。
李鸿章未能在南京作战。为了给朝廷一个“答复”,他不得不带领军队进入浙江,与闽浙总督左宗棠争夺胜利的果实。他们的关系恶化了,就像敌人一样。此后,李鸿章和左宗棠经常竞争,如“海防”和“塞防”之间的纠纷、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的成立等。
天京陷入困境后,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的矛盾因“幼天王生死”而公之于众:左宗棠直接“打脸”曾国藩,公开表示幼天王没有死,曾国藩“奏报”造假。就这样,两者的关系跌到谷底,从此没有交往过。对此,清朝并没有惩罚任何人,而是“和泥”平衡各方势力。
[img]558214[/img]
借助外国势力,转移注意力,削弱私人武装力量
晚清不同于唐末。由于欧美列强的入侵,中外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经世派”官僚自然要站出来,“治国平天下”,没有精力割据一方,互相争斗。清朝呢?可以借助外国势力转移内部注意力,削弱私人武装。
八旗和绿营虽然衰落,但毕竟是正规军。反击列强入侵,捍卫国家主权,是他们的责任。然而,湘军、淮军、楚军作为反击阿古柏、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的主力,打第一线,却很少看到八旗和绿营。
中法战争摧毁了福建水师,这是左宗棠的“心血”;甲午战争摧毁了北洋水师,这是李鸿章淮军的“资产”;反击八国联军,汉族督府搞“东南互保”。虽然没有损害士兵和将军,但向列强“取悦”的做法也是非常不受欢迎的。当然,清朝并没有有意识地要求列强削弱私人武装,但客观上是这样的结果。
[img]558216[/img]
@ 在八旗子弟衰落、私人武装崛起的背景下,清朝防止藩镇分离的做法是下令裁军、搞平衡、加官入爵、借助外国势力。那么,效果如何呢?治标不治本,地方势力依然强大;清末的“新政”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汉族监督员对清朝感到失望,然后同情和支持革命党,这是武昌起义胜利的必要条件。
武昌起义成功,清朝灭亡。新政府没有足够的权威来阻止这个地方。民初军阀分裂的现象终于上演了。正如赵烈文的《能静居士日记》所预言的那样:“清朝灭亡,不到50年,中国没有主人,争霸”。
参考书目:湘军志、《能静居士日记》
清朝私人武装崛起时, 为什么不出现藩镇割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