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清朝私人武装崛起时, 为什么不出现藩镇割据现象?

经过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其深远影响之一是清朝赖以发财的八旗子女被打残、衰落、不可逆转;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汉族地主崛起,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成为清朝政权的新军事支柱,改变了清朝入关以来的军政格局。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清朝有意识地培养八旗子弟,希望他们能建立功绩,振兴祖先的家庭财产。赛尚阿、乌兰泰、和尚格林沁、胜保、崇厚、官文、吉尔杭阿、霍隆武、和春、多隆阿、都兴阿、德兴阿、托明阿、金顺、福兴等八旗子弟要么在战争中表现平平,要么被杀,要么为湘军“打工”

“江南大营”被二次摧毁,和尚格林沁被高楼寨击败。这两次惨败,使得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迅速崛起,掌握了全国各地的军事;这些私人武装基本占据了总督、巡抚等地方核心岗位,朝廷不得不依靠他们。但即便如此,唐末藩镇没有割据。那么,当八旗衰落,私人武装崛起时,清朝如何防止藩镇割据呢?

[img]558209[/img]

暗示和下令裁军,试探态度

1864年7月,湘军突破天京,然后大肆掠夺、烧杀、抢掠,造成民怨沸腾。曾国藩成立湘军时,打着儒家正义的旗号,自称“忠君爱民”,现在却打脸了。此时,湘军最强大,总共约30万。曾国藩能直接控制的兵马约10万。碾压淮军和楚军是清朝的一大隐患。

赢得天京后,清朝趁热打铁,官员弹劾曾国荃的“违法行为”。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态,曾国藩主动撤军,只保留了鲍超部最强的“霆军”。1868年,清朝无法忍受“霆军”,下令撤军,大部分遣返回家,少部分改为淮军。曾国藩所有湘军基本没有幸存。

“扭军”被消灭后,清朝下令撤军淮军,各营要缩编。后来,由于欧美、日本等列强的挑衅,淮军恢复了海防和塞防,但没有“压制”时那么强大。左宗棠部楚军实力弱,撤军幅度小。战争一结束,清朝就裁军,这是对曾国藩代表的地方势力的考验,看他们是否有两颗心。

[img]558211[/img]

加官进爵,授予大权,以示笼络

军队是藩镇割据的基础。没有军队的支持,军阀就无法发挥作用。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部队被解雇。理论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没有割据的基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军队能解雇他们,他们自然会招募他们。@ 清朝裁军时,对这些私人武装首领及其亲信,都是加官进爵,授予大权,以示笼络。

不用说,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内阁大学士等核心要职都曾担任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核心要职,也被封为侯爵,算是极人臣。@ 他们实际上主持了洋务运动,掌握了清朝的地方实权,是促进现代化的领军人物。彭玉林,“雪帅”,掌握长江水师,即后来北洋舰队的前身,是大清海军的绝对主力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等,后来由湘系成员控制。

清朝加官进爵,授予大权,笼络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成为清朝政权的支柱。没有他们的支持,清朝就无法发挥作用。这样,除了没有封地,他们什么都有,被认为是“成功”,没有必要效仿唐末藩镇。

[img]558212[/img]

分而治之,挑起内部矛盾,平衡各方势力

分而治之是朝廷阻止藩镇割据的重要举措,清朝也不例外。湘军、淮军、楚军不能拧成绳子,否则清朝就要结束了。1863年12月,李鸿章以诱降手段夺得苏州,随后杀害4万多人,搞“苏州杀降”。清朝下令李鸿章率军西征,“配合”湘军夺取天京,挑起曾国藩与李鸿章之间的矛盾。当然,李鸿章不敢去,曾国荃已经发声,双方可能会发生冲突。

李鸿章未能在南京作战。为了给朝廷一个“答复”,他不得不带领军队进入浙江,与闽浙总督左宗棠争夺胜利的果实。他们的关系恶化了,就像敌人一样。此后,李鸿章和左宗棠经常竞争,如“海防”和“塞防”之间的纠纷、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的成立等。

天京陷入困境后,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的矛盾因“幼天王生死”而公之于众:左宗棠直接“打脸”曾国藩,公开表示幼天王没有死,曾国藩“奏报”造假。就这样,两者的关系跌到谷底,从此没有交往过。对此,清朝并没有惩罚任何人,而是“和泥”平衡各方势力。

[img]558214[/img]

借助外国势力,转移注意力,削弱私人武装力量

晚清不同于唐末。由于欧美列强的入侵,中外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经世派”官僚自然要站出来,“治国平天下”,没有精力割据一方,互相争斗。清朝呢?可以借助外国势力转移内部注意力,削弱私人武装。

八旗和绿营虽然衰落,但毕竟是正规军。反击列强入侵,捍卫国家主权,是他们的责任。然而,湘军、淮军、楚军作为反击阿古柏、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的主力,打第一线,却很少看到八旗和绿营。

中法战争摧毁了福建水师,这是左宗棠的“心血”;甲午战争摧毁了北洋水师,这是李鸿章淮军的“资产”;反击八国联军,汉族督府搞“东南互保”。虽然没有损害士兵和将军,但向列强“取悦”的做法也是非常不受欢迎的。当然,清朝并没有有意识地要求列强削弱私人武装,但客观上是这样的结果。

[img]558216[/img]

@ 在八旗子弟衰落、私人武装崛起的背景下,清朝防止藩镇分离的做法是下令裁军、搞平衡、加官入爵、借助外国势力。那么,效果如何呢?治标不治本,地方势力依然强大;清末的“新政”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汉族监督员对清朝感到失望,然后同情和支持革命党,这是武昌起义胜利的必要条件。

武昌起义成功,清朝灭亡。新政府没有足够的权威来阻止这个地方。民初军阀分裂的现象终于上演了。正如赵烈文的《能静居士日记》所预言的那样:“清朝灭亡,不到50年,中国没有主人,争霸”。

参考书目:湘军志、《能静居士日记》


清朝私人武装崛起时, 为什么不出现藩镇割据现象?清朝私人武装崛起时, 为什么不出现藩镇割据现象?

,,,,,

  • 咸丰皇帝是怎样的皇帝?为何说咸丰特别好色
  • 有书记载,咸丰不顾兵败割地赔款,国家陷于危难之中,躲在热河行宫寄情于声色,聊以自娱,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

  • 清朝同治皇帝有儿子吗?谁是同治皇帝的儿子?
  • 同治皇帝是慈禧的儿子和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吗?同治皇帝有儿子吗?如果是这样,同治皇帝的儿子是谁?是光绪皇帝吗? 同治皇帝...

  • 清慈禧太后守寡数十年 为什么会有无数的绯闻?
  •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学术界,大多数人都同情慈禧太后;在互联网上,大多数人都批评慈禧...

  • 史书上的纪晓岚:身材魁梧粗壮 每天吃肉数十斤
  •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纪晓岚既是一位文人,当然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其实不然,记载中的纪氏却是一个身材魁伟的粗壮汉子。...

  • 出身卑微却是康熙最爱的人,其子被雍正虐杀
  • 飞上枝头 魏琳琅在历史上有一个真正的原型。那个人是康熙皇帝的好妃子。历史上的好妃子出生在辛人库。这种身份的人只能在宫里...

  • 顺治皇帝出家了 即使出家,顺治也会是花和尚吗?
  • 在《鹿鼎记》中,金庸说顺治皇帝出家了,康熙皇帝还派韦小宝去伺候。 那么顺治有出家吗? 当然,他没有出家门。 然而,关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