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有个绰号叫“行者”。所谓“行者”,就是带发修行的和尚。
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吴松在景阳冈杀死老虎后,他的生活像过山车一样刺激。首先,他成为了阳谷县的首都,遇到了他的兄弟吴大郎;然后他杀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谋杀了吴大郎,并被刺伤到孟州;接下来,他在孟州过着舒适的生活,几乎娶了妻子;出乎意料的是,一切都是张团练和蒋门神设下的陷阱。吴松立即大开杀戒,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背负着19条生命
背负19条人的生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潘金莲和西门庆谋杀了吴大郎,这是一种犯罪;吴松杀了他们为他的兄弟吴大郎报仇,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一次,超过一半的19人是无辜的。因此,政府必须全力追捕吴松。
其实也是如此。武松血溅鸳鸯楼后,孟州知府“押文件,委官下要管地面,各乡、各保、各都、各村,尽量排家搜,抓凶首。写武松乡贯、年甲、长相、外貌,画图,出三千信赏钱。如果有人知道武松的下落,就去州报,随文奖励;如果有人把犯人藏在家里吃饭,事件就会发生在官员身上,与犯人同罪。走近州府,一起逮捕他们。”
[img]558604[/img]
当时,吴松已逃到十字坡,被张青、孙二娘夫妇收留。然而,十字坡离孟州不远,政府迟早会在这里搜查,这里不宜长时间停留,必须尽快离开,另找地方。武松当时能去哪里?张青推荐了一个地方:青州二龙山宝珠寺。花和尚鲁智深,青面兽好汉杨志在那里落草,官军都不敢招惹他们,真是逃避官方追捕,实现人生理想的好地方。
然而,从孟州十字坡到青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松的脸上有两行明显的金印。他大张旗鼓地走着,很有可能被抓住。我该怎么办?或者孙二娘有办法。她拿出一套头陀的衣服和最后通牒,把吴松打扮成一个和尚,这就是行者。
孙二娘手里怎么会有最后通牒呢?这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这里不表示。这里说说最后通牒的功能。
最后通牒出现在唐代,由政府发给和尚尼姑,作为僧侣实践的证据。宋朝使用了这一制度。为什么要发最后通牒?这是唐宋尊重佛教,和尚尼姑享有一定的特权,即免税和兵役。在北宋后期,如果和尚尼姑违法,他们仍然可以从轻开始。还有这么好的事情吗?所以各地都建了自己的寺庙,越来越多的和尚尼姑。
[img]558605[/img]
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从皇帝到文武官员,每个人都去当和尚了。你不想喝西北风吗?因此,朝廷以最后通牒的形式限制和尚尼姑的数量。和尚尼姑外出云游时必须随身携带,否则可视为假和尚。
这样,度牒就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宝宝。北宋军事是外行,但经济很好。朝廷很快就看到了最后通牒所包含的经济价值,并根据和尚尼姑一生要缴纳的税款和可能的犯罪情况,将最后通牒定价出售给有需要的人。在《水浒传》中,鲁智深杀死“镇关西”郑屠后,逃到代州雁门县,找不到避难的地方。幸运的是,赵员外早些时候在五台山文殊院买了一个五花度牒,帮助鲁智深到文殊院出家躲避政府逮捕。
由此可见,度牒的作用简直就是神通。
顺便说一句,苏轼在杭州当官时,为了防止洪水,恢复良田,方便交通,筹集资金疏通西湖。这需要很多钱。我该怎么办?苏轼写了《杭州乞丐最后通牒开西湖》,要求增加杭州最后通牒。皇帝挥挥手,给了他100个最后通牒。苏轼用100个最后通牒换了一大笔钱,再加上剩余的灾难,筹集了足够的钱,修建了著名的苏堤。
武松依靠孙二娘发出的最后通牒,逃脱了政府的追捕。几经转折,他来到二龙山,投靠鲁志深和杨志,坐在第三名。后来,二龙山英雄去了梁山,武松进入了梁山108名英雄之一,排名第14位。经过一番南方战争和北方战争,武松拒绝回到首都当官,选择了六河寺作为僧侣。他被命名为清忠的祖先,并给了他10万美元。
到目前为止,假和尚已经成为真正的和尚。最后,武松在80岁生日时去世,这是他流离失所、悲欢离合的生活的圆满结局。
武松的绰号[行者]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叫[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