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秦国,
中国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这意味着当一个家庭遇到紧急情况时,远处的亲戚可以像附近的邻居一样及时提供帮助。因此,邻居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远处的亲戚要好。
这句话不适用于国家之间的交流。有句话叫什么?“远交近攻”,意思是接触距离远的国家,攻击邻近的国家。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是秦始皇赢政——准确地说,应该是秦王嬴政,直到他吞下六国,统一世界,他才登基成为皇帝,成为秦始皇。
[img]556439[/img]
秦始皇在公元前230年开始了吞噬六国的战争。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共花了10年时间按时间顺序摧毁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也就是说,秦始皇杀害的第一个国家是韩国。韩国是秦国的邻居。
秦始皇为什么要先灭邻居?大致有四个原因。
一是韩国拦住秦国进入中原的大路
从下图可以看出,韩国位于秦国西部。秦军要想西出函谷关,“友好访问”六国,首先要问韩国是否同意,这相当伤脑筋。因此,秦国迟早会拆除韩国的拦路石。
[img]556440[/img]
事实上,早在秦武王时期,秦国就故意摧毁韩国。秦军在宜阳战役中击败了韩军。楚国趁火抢劫,与秦国达成协议后,夺取了韩国新城。随着宜阳、新城等地的丧失,三分之一的国土消失在韩国。幸运的是,秦武王在与一名大力士的比赛中举起了重大鼎,大鼎脱手后砸到了他的脚上,气得要死。继位的秦昭王没有继续攻打韩国,让韩国活了80多年。
二是考虑实际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四处打仗,与诸侯国混战,相互胜败。后来,范绥来到秦国,对秦昭王提出了“远近攻”的策略:“王不如远近攻,得寸就是王的寸,得尺就是王的尺。今天放弃这一点,远攻,不亦缪?”
这是什么意思?范绥认为,秦应该与远距离国家交朋友,攻击近距离国家。这样,即使你得到一英寸的土地,它也将真正归秦王所有。言下之意是,秦攻打齐、燕等远距离国家,即使占领土地,也不在管辖范围内,这是无用的。
秦昭王赞赏并采取了“远近攻”战略。多年后,秦始皇按照这一战略依次吞噬了六国。
第三,韩国实力最弱,更容易开始。
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老太太吃柿子——挑软捏。”形容一个人专门找好欺负的人欺负。秦国的领土与楚国、赵国、魏国和韩国接壤。在这些国家中,楚国和魏国都是大国,不容易惹。只有韩国实力最弱,属于“软柿子”,更容易开始。
即使是不是大国的赵国,也不是秦国想收拾就收拾的。赵国在长平战役中被秦国著名将领白起坑杀死40万士兵,实力严重受损。然而,赵国的军队依然雄风勃。在著名将领李牧的带领下,他可以在肥战和番吾战役中两次击败秦军,杀死15万秦军。
[img]556441[/img]
@ 先攻打韩国吧。
第四,韩国人缘很差,没人帮。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情况非常尴尬。一方面,它的实力最弱,在与其他诸侯国作战时,很少有胜利的时候。另一方面,它位于秦、魏、楚之间,被这三个大国包围。秦国就不说了,是战国时期的“王者”。楚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与秦国的实力相当。魏国是战国初期第一个称霸国家,实力不容小觑。夹在三个大国之间,韩国的生活真的很艰难。
怎么办?为了生存,韩国不得不采取“见风使舵”的策略:任何一个国家变得强大,都会与之结盟;任何一个国家落后,都会和其他国家一起清理。
举个例子。
韩国和魏国都是从晋国分化而来的,相当于兄弟之国。魏国称霸时,韩国与它的关系非常好,跟随它战争齐、楚、秦、宋等诸侯,也趁机吞噬了郑国。从这个角度来说,魏是韩国的“恩人”。但是韩国如何对待自己的“恩人”呢?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后,魏国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乱。韩国趁机联合赵国进攻魏国,使魏惠王被围困在军队中。
[img]556442[/img]
后来,魏惠王放慢脚步,清理了“忘恩负义”的韩国。看到灭国的危险,韩国采取了外交措施。一方面,它与秦孝公结婚,另一方面,它与齐威王结盟,组成联军进攻魏国,这严重损害了魏国的活力,从此无法恢复。
韩国这种“见风使舵”的策略,虽然是无奈之举,但也因此得罪了所有诸侯国,人缘极差。@ 当秦国吹响灭亡韩国的冲锋号时,其他五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帮助它。
秦始皇为什么要先吞下邻国韩国?大致有四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