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在《牡丹亭》一剧中描绘了澳门的风景:“一领破法衣,香山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照光乍。主持小生广州府香山多宝寺。这座寺庙最初是由番鬼建造的,以迎接收宝官员。兹有钦差苗爷任满,祭宝于多宝寺菩萨前,不可避免地迎接。多宝寺是葡萄牙天主教来华传教建造的“大三巴”。不难看出,唐显祖在自己的戏剧中引用了澳门寺庙的风景,展现了高超的戏剧情节想象力和结构能力,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img]556916[/img]
需要指出的是,“三巴寺”与汤显祖所说的“三巴寺”不一样。如今,澳门大三巴牌坊所在的三巴寺,以1602年(万历三十年)为基础,全部完工较晚。汤显祖看到的三巴寺,应该是圣保禄教堂(但也不是今天大三巴牌坊的圣保禄教堂)。此外,唐显祖对佛教有很多研究。在牡丹亭,他故意把澳门天主教说成佛教,把外国教堂变成寺庙,把圣保禄翻译成多宝寺,把天主教士称为僧侣和住所。这真是他高超的戏剧技巧。
那年夏天,唐显祖从家乡江西临川出发,一路阅读赣州、梅岭、南雄、英德风光,到达广州。然后从广州绕道罗浮、香山拜访朋友,顺便去澳门。澳门一次自由行,放逐心灵,可能会给官场失意的唐显祖一些安慰。待了不久,他通过开平、阳江登船入海,然后赶到徐闻县工作。
这次不平凡的旅行使唐显祖成为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最早去过澳门的人之一,也使《牡丹亭》成为最早出现澳门风光的戏剧作品。而且,他留下了四首七言绝句,成为直接反映明万历时期澳门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史料。四首诗中有一两首,题为《听香山译者》。香山是指香山澳,译者今称翻译,当时称通事。由于译者是中国人,他可以询问澳门的许多情况。他应该看到葡萄牙人的奢侈,以及澳门不完整的衣服和乞讨生活的不同生活状态;我们应该听到澳门民间真实生动的语言,如“见面”中的“鬼魂”一词;我们应该欣赏澳门的民俗习俗,振奋他们的忧郁。
唐显祖澳门之行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本是官场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满腔热血无处倾诉,心里充满了忧郁和不快。然而,澳门的繁荣景象、淳朴的民俗风情和美丽的风景使他的诗歌兴盛起来:“如果你不住在田园里,你就不会被桑树覆盖。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香澳逢贾胡)。《牡丹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花面蛮姬十五强,玫瑰露水拂朝服。西海新生月尽头,东林倒挂香口出。第二,听香山译者。这首诗写给了一个迷人的葡萄牙女孩。虽然它夸张而奇特,表达了她心中的喜悦,但它也表现出了官场失意和贬低他乡的无奈。
汤翁与澳门的奇缘无疑拓宽了国际宗教文化的视野,更加注重古今中外戏剧元素的包容和吸收,进而发扬光大,演绎成为戏剧的巅峰。
汤显祖和澳门有什么不解之缘?汤显祖在澳门的行为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