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曾经帮助朱元璋【跨越人生坎】的刘继祖后来怎么了?

说到朱元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一、朱元璋痛苦的记忆

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岁时,即公元1344年,是中国古代“出身最寒苦”的帝王,却是他青春记忆中最苦的一页。

正是从今年春天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席卷了江淮大地。首先,从年初到春夏,当地干旱无雨,眼睛里充满了枯萎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痛苦,不仅没有期待下雨,而且还有压倒性的蝗虫。蝗虫后来席卷了州县的瘟疫。

[img]555071[/img]

你知道,即使在前几年相对平静的时候,朱元璋的家人,二嫂、三嫂,甚至大姐夫,都死于贫困和疾病。当然,在这个时候,如此巨大的灾难无法承受。从4月6日到4月22日,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和母亲相继去世。一个贫穷但幸福的家,转眼间就说不。

正是在痛苦的告别之后,朱元璋和幸存的二哥嫂子开始分散逃跑。就他个人而言,他先进入皇觉寺,然后投资郭子兴。从那时起,“从乞丐到皇帝”的斗争开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刻是他一生中痛苦而重要的转折点。

然而,就在这个“转折点”之前,少年朱元璋还有一个“坎儿”:如何埋葬父母和兄弟的骨头?

当时朱元璋一家只剩下几个小女人,既没钱买墓地,也买不起棺材寿衣。父母和大哥不能暴露尸体荒野吗?朱元璋硬着头皮向地主刘德求助,却被骂了一顿。走投无路的时候,“刘德地主”的弟弟,同样“有点钱”的刘继祖再也受不了了,慷慨地划出了自己家的一块地。家里穷得叮当的朱元璋,又把唯一的衣服裹在父母大哥身上,这终于让亲人入土为安了...

生活的变化,无论是残酷的生活,还是炎热的世界,仅仅几天,16岁的朱元璋就尝过了。

在元末的伟大历史下,朱元璋一家的经历是元末社会的缩影。虽然直到明朝,许多学者和医生都在谈论元朝的“轻税”,但享有“轻税”特权的是达官贵人,而苦人却在沉重的赋役下苦苦挣扎。

[img]555072[/img]

元朝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都是小人物。浙江,被称为“富人”,1334年遭遇了一场灾难,有50多万饥饿的人。然而,元朝的统治越来越纳税,国库的储备大多被浪费了。人们赶上了自然灾害。不仅没有人救他们,而且税收也很好,所以有很多悲剧,比如朱元璋的家人。

看了这一幕,不难理解为什么被称为“史上版图最大”的元朝突然“挑动黄河天下反”。

几年前,在电视剧《朱元璋》中,聚集了许多老戏骨,以“铁人”的形象展现人们的朱元璋,回忆起孩子们“借地埋葬父母”的场景,也当场哭了起来,叫王子金王燕王哭着跪着。

在真实的历史上,后来来到天下的朱元璋,不仅在这里重建了宏伟的皇陵,还亲自写了《大明皇陵之碑》。碑文中的那句“没有棺材,没有尸体,没有衣服,没有三英尺,没有泥浆”,可以说是一字一泪。可以看出,即使他已经登基为皇帝,他十六岁时的悲伤、耻辱和告别仍然存在于朱元璋的心中,他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么,在朱元璋的“痛苦记忆”中,帮助朱元璋“跨越人生坎”的邻居刘继祖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二、痛苦背后的余音

根据《万历野》等史料的记载,朱元璋作为元末混乱中罕见的善良人物,从未忘记刘继祖的慷慨帮助。明朝建国后,刘继祖被授予“惠义侯”称号,并享受了侯爵的待遇。朱元璋亲自写了一篇文章,写下了对“邻家叔叔”的感激之情:“仁慈的心,用自己的沃土,激动地看待好处。”可以说,这是一个“好人有好报告”的真实故事。

但这段痛苦的记忆对朱元璋的影响不仅仅是“好人有好报”。可以说,它影响了明朝国策国运的各个方面。

[img]555073[/img]

首先是“不太好”的影响。有了这场“生死分离”,朱元璋从此更加重视亲情。登上皇位后,制定了前所未有的丰厚藩王待遇。明初,藩王每年可领取1万石禄米,郡王也可领取2000石禄米。一个郡王的工资是正品官员的20倍。随着明朝中后期的发展,明朝的藩王家族数量扩大到数万人,甚至每年输入首都的粮食也不足以支持山西和河南省的藩王,这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

然后是“好”的影响。有了这样痛苦的记忆,登基后的朱元璋不遗余力地一口气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漏泽园”,就是为普通人提供的公墓,从此大量建成。还有“养济院”,专门用来容纳“无告人”,主要是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每个月都提供粮食、布料和柴火。从明初开始,就建了大量的“养济院”。明朝几乎每个府县都设立了,许多富裕的府县甚至不止一个。此外,还有惠民药局提供医疗服务,也是惠泽万民。

在16世纪访问中国的外国传教士的作品中,如此“高度福利”也留下了生动的记录。用西班牙人拉达的话说:“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医院(惠民药品管理局)”。东南地区的养济院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是有足够的大米供应”的场景是当时明朝福利制度的写照。

更深远的影响是明朝的“荒政”和“粮食储备”政策。从元末世界混乱的教训中吸取教训后,朱元璋登基,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明朝粮食产值是宋元时期的两倍多,大大小小的仓储遍布全国。每当饥荒发生时,明朝就会有“大口六斗”的救灾标准和不遗余力的粮食分配。即使地方官员遇到灾荒,也可以不请示救灾。所有这些都应该来自痛苦的灾难性记忆。

[img]555074[/img]

同样值得骄傲的是,当时明朝有强大的粮食仓储。朱元璋在位时,明朝的粮食仓储达到了“宇内富裕”的地步。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明朝的粮食储备仍然可以“支出十年”。正是这种充足的粮仓支撑着明朝的繁荣。然而,在17世纪的明末,明朝的土地兼并和空荡荡的官仓也埋葬了不久之后又一个痛苦的乱世。

与“好人有好报”的结局相比,粮食安全的意义和社会保障的价值是朱元璋痛苦生活背后永远有价值的历史经验。


曾经帮助朱元璋【跨越人生坎】的刘继祖后来怎么了?曾经帮助朱元璋【跨越人生坎】的刘继祖后来怎么了?

,,,,,,,

  • 李康妃殴打妃子,虐待王子做坏事,但她活了80多岁
  • 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康妃,明溪宗朱由校养母。她生了很多次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死了。 李从...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

  • 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婆为何瞎了眼睛废了一双腿?
  • 如果说明英宗在政治上面是个无能的昏君的话,那么在生活中的话,明英宗一定是个好男人的典范。钱皇后算起来也是明英宗的原配...

  • 什么是春凳?主要做什么?
  •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读《红楼梦》,你就不会了解封建社会。《红楼梦》不仅应该被视为小说,也应该被视为历史。他写...

  • 陈子龙为何被称为明末文坛殿军?他思想有何特点
  • 有关明末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陈子龙的简介,常见于《明史列传》等历史典籍中。据陈子龙简介描述,生于公元1608年的陈子龙是南...

  •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又是怎么消灭张士诚的
  •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