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先违约,冯玉祥赶他出宫没有错。
签署《清室优待条件》后,双方共同遵守多年,无越界行为。民国政府给清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果溥仪能遵守《清室优待条件》,冯玉祥就找不到修改《清室优待条件》的借口。张勋复辟,清廷积极参与复辟,先违约,冯玉祥顺势将溥仪赶出皇宫。
[img]555464[/img]
溥仪在《清室优待条件》中失去了王位,但一般来说,他没有改变任何待遇。即使他退位了,他仍然过着富裕的生活,皇帝的尊重也可以给清室的老人发出命令。
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1911年10月
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获胜,各省相继宣布独立。革命之火遍布全国。清廷想依靠北洋新军来清理革命军。北洋新军根本不听摄政王载枫的命令。载枫请袁世凯出山后,他辞去了所有职务,回家养老。
载枫离开后,隆裕太后成为清廷最高领导人。她是一个软弱的女人,没有政治经验。除了照顾小皇帝,她无法处理当前的危机。她把权力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成为内阁总理大臣,全面负责镇压革命军。
袁世凯不想拯救清廷。一方面,他调动北洋军镇压武昌革命军,另一方面,他私下与革命军秘密交谈,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革命军力量不够强大。经过多次协商,清帝退位,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
[img]555465[/img]
袁世凯为了成为民国政府和隆裕之间的大总统,经过多次讨论达成共识,迫使隆裕太后签署《清室优待条件》,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年轻时没有尝到皇帝的味道,成为了一个废弃的皇帝。
清朝灭亡后,满清遗遗少对隆裕太后百般指责,隆裕太后内心憔悴,几年后就去世了。
张勋复辟:
1917年6月,长江巡游使张勋率领5000名士兵以调解“庭院纠纷”的名义进入北京。张勋进入北京的根本目的是支持溥仪重新登上王位。
7月1日,张勋发动政变,将溥仪重新扶上帝位。然而,仅仅12天后,张勋复辟就宣布破产,逃往荷兰大使馆,溥仪退位。
张勋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得到了省长的支持,他很快就失败了,因为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
复辟当天,张勋被授予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忠勇亲王等称号。这家伙忘恩负义,没有给相关政变参与者足够的利益。
几天后,全国各地反对复辟的呼声极高,各省督军干脆全部 翻脸“保卫共和国”。天津段祺瑞立即起兵攻打张勋。张勋无法抗拒,逃到荷兰大使馆。
冯玉祥赶溥仪出宫:
1924年9月,第二次直接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坤总统。冯玉祥本人并不喜欢清室。经内阁同意后,他修改了《清室优惠条例》,废除了溥仪皇帝的荣誉,让鹿钟林和张壁把溥仪赶出了宫殿。
[img]555466[/img]
溥仪离开紫禁城后,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后,他去了天津。不久,他在日本威胁和引诱东北,成为一个空虚的皇帝。
冯玉祥也很善良,没有限制溥仪的人身自由,让他过上安全的生活,但溥仪的心不会死,到达天津后,完全释放自己。溥仪在这里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外国人称之为“皇帝”,这让溥仪找到了成为皇帝的感觉,希望再次恢复皇位。
各国领事和驻军司令表面上尊重溥仪,但实际上对他没有帮助,打击了溥仪的心。日本抓住机会,让土肥原贤游说溥仪,承诺让溥仪再次登上王位。溥仪对王位有着无限的向往,毫不犹豫地答应去东北当傀儡皇帝。
双方均未积极遵守《优待清室条例》
《优待清室条例》第一条是大皇帝赞成共和国政体。民国政府不废尊号,给生活费,派人保护陵墓。
末代皇帝有这样一幕,溥仪和溥杰发生了争执,溥仪为了证明自己是皇帝,让周围的太监喝墨水。由此可以看出,溥仪对王位有着无限的渴望,这也为后来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张勋支持他成为皇帝,溥仪怀抱,让他光明正大地撕毁清室优待条件,从而使清室优待条件成为一纸空文。
当然,民国也有违约行为。在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没有全额支付生活费。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孙殿英还挖掘了清朝皇陵。
可以说,清室和中华民国都有违约精神,但事实上,清室的过错会更大。1917年的复辟使《清室优惠条件》成为一纸空文。另一方面,中华民国政府也是值得信赖的。毕竟,他们并没有完全无视清室的生死,而是支付了一定数额的生活费。
综合所述:
中华民国政府拥有紫禁城的主权。作为中华民国的土地,紫禁城有一个皇帝,这是极其不合理的行为。即使冯玉祥不处理这个问题,其他人也会处理。
因此,冯玉祥驱逐溥仪是正确的。然而,他没有选择合适的时间让日本人抓住机会反对溥仪。
冯玉祥为什么要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签订《清室优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