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陈友谅失败的原因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元末暴政,群雄并起。经过混战,朱元璋集团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朝。在朱元璋与世界搏斗的过程中,陈友谅无疑遇到了最强大的对手。陈友谅集团在最强大的时候占领了江西、湖泊和三个省份,以及福建和安徽的一些地区。同时,朱元璋的领土只有皖南、苏南和浙江的一半。
无论是地域、人口、兵力,陈友谅的实力都是朱元璋的好几倍。
然而,在与朱元璋的较量中,陈友谅输给了南京龙湾和江西鄱阳湖。经过两场大战,他被击败并死亡,他的力量被朱元璋完全吞并。我们不禁想知道为什么让陈友谅打一张好牌?
[img]555220[/img]
陈与朱励志创业史:同样出身低微,冷眼歧视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家至少三代人都是贫农。当他这一代人赶上元朝暴政、黄河决堤、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时,他的父母、大哥和侄子都饿死了,只有他、二哥和已婚的姐姐和姐夫才能活下来。从那以后,朱元璋一直是乞丐和僧侣。直到1351年,24岁的朱元璋才因为被举报造反而投奔红巾军郭子兴。
也正是在这一年,32岁的渔民陈友谅加入了徐寿辉的军队,以高文化和勇气赢得了徐寿辉及其首相倪文军的信任。然而,在徐寿辉集团,陈友谅已经隐藏了七年,与朱元璋相比,这是未知的。
当时,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用了四年时间,从一个目不识丁的侍卫变成了一个战略高超的将军。他先后打下滁州等地,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熬”了郭子兴等老兵,以压倒性优势全面继承了郭氏集团的遗产。又过了四年,朱元璋手下聚集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李善长等一批厉害的文臣武将,打败了南京、苏南、皖南、浙江的一半,成为声威赫的起义军首领。
值得一提的是,陈友谅和朱元璋似乎天生就是对手和敌人。
在朱元璋割据一方的同时,陈友谅也完成了“鸠占鹊巢”的计划——依靠杀害丞相倪文俊,以匡扶之功上位,迫害徐寿辉的直系将军赵普胜,迫使傅友德和丁普郎架空徐寿辉的权力!
陈与朱之间的殊死较量:一个输掉一切,一个笑傲天下
朱元璋占领南京的第二年,也就是1360年,陈友谅率领10万精锐直系军队威胁他的皇帝徐寿辉攻击朱元璋。同年占领南京门户采石集后,陈友谅杀死徐寿辉,称帝为汉,并与张世诚合作攻击朱元璋。
不幸的是,世界是不可预测的。就在陈友谅自信满满的时候,停泊在南京城北、秦淮河入江口“龙湾”的庞大舰队,却因河水退潮、船只搁浅而大败。尴尬的陈友谅失血,不得不亲自保护军队逃回大本营九江。
[img]555221[/img]
两年后,1363年,陈友谅动员了领土内的所有人力物力,组建了60万军队,围困了朱元璋侄子朱文正守卫的洪都城(今南昌)。结果,他在三个月内无法进攻,失去了士兵和将军。最后,双方都不想再等了。他们在翻阳湖决战,但军事对比仍然很大:陈友谅50万军队,朱元璋20万军队;陈友谅有近1000艘战舰,最大的战舰长达100米,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舰队甚至有很多渔船;双方将军也很匹配。陈友谅阵营有张定边等人,朱元璋阵营有徐达、常遇春等人。
然而,众所周知,陈友谅的舰队遭遇了朱元璋舰队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乘风而来的火灾攻击,最终死亡。陈友谅自己也被冷箭射杀,儿子陈丽投降。陈朱两大集团的争霸结束了。陈友谅输掉了一切,朱元璋赢得了统一南方和北元扳手腕的财富和资格!
为什么陈友谅失败了:战斗力急剧下降的背后充满了无助
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陈友谅在翻阳湖决战初期派出60万军队围攻南昌的一座城市?为什么翻阳湖决战后期,战斗数量远少于朱元璋军队,却遭遇了不可挽回的惨败?
第一:翻阳湖决战期间,陈友谅的军队“量大质堪忧”,徒占60万空名。
在龙湾战役中,陈友谅率领的10万军队是他的直系精锐部队。这支军队首先与徐寿辉和倪文军作战,然后与陈友谅一起攻占江西和安徽南部。他可以打得很好,但在龙湾战役中损失惨重。后来,在翻阳湖决战中投入的60万军队是陈友谅临时从两湖征兵的民夫。他们缺乏足够的训练。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他们的战斗力有限。
在战场上,历代不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即以质对量的竞争,陈友谅的军队输得不冤。
[img]555222[/img]
二是武备松弛,战舰“傻大空”,水战能力下降。
在龙湾战役中,陈友谅损失了大量战舰。翻阳湖中为决战制造的数百艘战舰虽然高大,但也存在不灵活、不机动、不坚固的问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冲击战术”。朱元璋的舰队用小型战舰游走,有利有弊。他们不敢战斗,但他们很灵活。“蚁多咬死象”。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战舰质量差、新兵战力不足的情况下,陈友谅不得不采取铁锁连舟的策略,确保军队战斗力不被偷袭。没想到一轮东风下来,直接被火攻歼灭,逃不掉。
三是山林立,组织能力低下。
从徐寿辉起义到陈友谅的崩溃,徐陈政权在13年内没有建立完善的行政官僚、财政税收和训练体系,甚至在大败后松懈,缺乏后备军队、后勤物资和地方治理。@ 陈友谅继承的徐寿辉集团山脉众多,实力分散。此外,后来权力斗争带来的内耗,特别是陈友谅公然杀害了徐寿辉,这引起了许多下属的不满。例如,龙湾战败后,傅友德带着赵普胜遗留的势力投靠朱元璋,明玉珍封锁三峡,在四川独立为王。
[img]555223[/img]
相反,朱元璋集团自占领南京以来,一直听从李善长的计划,实施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政策,使各地军队能够屯田产粮,建立卫生所制雏形。物资供应、行政后勤和训练体系在战争前形成。此外,朱元璋的个人手段和战术可以很好地调和新旧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战前战后的统筹规划将他们融入一股共同努力的力量。
也就是说,看似弱小的朱元璋背后是一个集权高效、战争潜力更大的政权;看似强大的陈友谅背后是一个二流的政权,山脉众多,凝聚力低下。他的官员行政、兵力征收、财税和后勤体系都没有建立好。因此,就战争输赢的概率而言,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占据了更大的胜利,这与秦末汉初刘邦和项羽的情况非常相似。
陈友谅各方面的实力是朱元璋的好几倍。为什么他最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