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明朝四大机构,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可以说,当这四个机构共存时,也是中央集权最多的时候。政治高度紧张,每个人都处于危险之中。
[img]555536[/img]
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更名为“亲军都尉府”。锦衣卫的主要职能是“直驾侍卫、巡查逮捕”。他的首领被称为锦衣卫的指挥官,通常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烧毁锦衣卫刑具,将被拘留的囚犯移送刑部审理;同时,他命令所有内外监狱由三法司审理,废除锦衣卫。明成祖时,锦衣卫又恢复了,北镇抚司专门处理了诏狱。锦衣卫一直存在于明一代。
他们直接听从皇帝的命令,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室亲属,并进行不公开的审判。还有一些工作参与收集军事情况和反对敌人的将军,比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大量的日本军事情况。直到1661年,南明永历皇帝的锦衣卫指挥官才正式结束了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后,金衣卫依然建立,仿效明朝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銮仪卫。清代金衣卫只存在一年。
[img]555537[/img]
东厂
永乐18年(1420年)12月,为了镇压政治反对力量,明成祖朱迪决定成立一个名为“东缉事厂”的新官署,简称“东缉事厂”,命所宠信宦官为首领。东厂的建立也有监视金衣卫的意图。东厂建立更深层次的背景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
东厂的职能是“与金衣卫平等权力”。一个人负责,委以逮捕刺探的权力。东厂侦查范围很广:一是朝廷审理大案,金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派人听审。二、朝廷各衙门都有东厂工作人员值班,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
东厂领导叫东厂掌印太监,也叫工厂公司或主管,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司礼监在太监中排名第二和第三,其官称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此外,还有40多名掌班、领班和司房,由锦衣卫拨付,分为子丑寅毛12件。他们戴着圆帽、肥皂靴和棕色衬衫。其他人有相同的靴子和帽子,但他们是直的。
具体负责侦查工作的是服务员和服务员。服务员相当于小队长,也叫“档头”。有100多人,也有12个丑寅毛。他们都戴着尖帽,穿着白色皮靴,穿着棕色的衣服,系着小毯子。服务员的指挥官有几个服务员。服务员也被称为“服务员”和“服务员”。这些人也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东厂不仅在机构和人员配置上更加精干合理,而且在侦查行动上制定了相当严格的制度。例如,每月初一,东厂将重点安排当月的侦查工作,工厂将在东厂抽签决定所负责的场地。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东厂厂役的工作类型都有特殊的名称。比如监视朝中各部官员审判大狱、金衣卫拷问罪犯的名字叫“听记”,地方政府访问罪犯的名字叫“坐记”,官员的措施是什么,或者某个城门逮捕罪犯。徐官的记录上报了东厂的名字叫“打事件”。
[img]555538[/img]
西厂
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在成化13年(1477年)在东厂外增设了西厂,与东厂、金衣卫合称为厂卫。他以太监王直为监督,他的权力超过了东厂,活动范围从北京师范大学遍布全国。后来因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在第一年重新开放五年后被撤销。
西厂直接服从皇帝,不受任何其他机构和个人的控制。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西厂前后只有王志和刘瑾两个提督。
宪宗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次崛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有趣的是,虽然西厂和东厂都是由刘瑾指挥的,但两者并非相互合作,而是争权夺利,相互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建立了一家由自己直接领导的专家工厂。其功能与东西工厂相同,但调查范围较大,甚至包括东西工厂和金衣卫。有一段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四骑四出,天下骚动。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作为一种临时产品,西厂在历史上永远消失了。
[img]555539[/img]
内行厂
工厂卫生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厂、西厂、内行厂的领导,多由司礼监太监担任。明武宗正德初年,当时八虎之一的马永成负责东厂,八虎另一成员谷大用负责西厂。当时,司礼监太监刘瑾因与他们发生冲突,在京师荣府旧仓(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设立了另一家专业工厂,形成了自己的制度。侦查范围大于金衣卫、东厂和西厂三家特务机构。除了监督臣民外,金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督中。他们的权力高于东厂和西厂,刑罚特别酷。金衣卫侦察一切官民,工厂侦察官民和金衣卫;西工厂有时监视东工厂,内部工厂监视官员、人员和工厂卫生间,皇帝直接领导和监督所有侦察机关,形成一套侦察特务制度。
刘瑾在正德倒台五年后,内行厂和西厂也被裁掉。虽然内行厂只存在了五年,但也伤害了很多忠良。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分别是哪四个? 哪个机构最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