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方外语学校是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恭亲王奕䜣等人提倡开业。学校于1862年8月24日正式开学,主要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一开始只有英语科目,后来又增加了法语、德语、俄语、日语等科目。京师同文馆培养了许多精通外语的人才,为洋务运动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它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世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02年初,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校,改名为京师翻译学校。京师同文馆在晚清历史上确实非常重要,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要说第一所官办外语院校,还是轮不到京师同文馆,为什么?还有比它早的外国语学校,叫四夷馆,是明朝永乐皇帝下令开办的。
那四夷馆是什么样的学校?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历史资料:
《大明会典》记载:四方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设四夷馆,内分八馆,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归、百夷、高昌、缅甸。
这篇简短的文章揭示了这样几个信息。四夷博物馆成立于永乐五年(1407年)。四夷博物馆的目的是翻译周围少数民族的语言。四夷博物馆开设了鞑靼语、女直语、西番语、西天语、回答语、百夷语、高昌语和缅甸语八个专业。
[img]556799[/img]
如果把四夷馆和京师同文馆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为了翻译其他国家的文字。开设的专业比京师同文馆多。一开始,京师同文馆已经工作了450年。由此可见,四夷馆是第一所真正的官方外语学校。这所学校的结果如何?
四夷馆是一个超级长寿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存在于明朝。由于当时国际关系的需要,正德增加了800个博物馆来教兰纳文。万历年间,暹罗博物馆被增加,教暹罗语。到目前为止,四义博物馆已经开设了10个外语专业,几乎涵盖了当时明朝周边国家的所有语言。可以看出,它有完整的专业和大规模的专业。
四夷馆教师队伍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元朝留在明朝当官的官员。元朝的一些官员知道各种语言。进入明朝后,朝廷安排大量人作为翻译。这个职位既没有实权,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是个不错的选择。四夷馆成立后,这些人被召进博物馆当老师。二是聘请外国人充当。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后,许多外国使节前来朝贡,朝贡结束后多次留在四夷馆当教师。
三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可直接留馆任教。
四夷馆刚成立时隶属于翰林院,后来机构调整,改为太常寺管理。由太常寺卿和太常寺少卿组成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卿相当于校长,少卿相当于执行副校长,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img]556800[/img]
四义馆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该机构不断为明朝提供专业的翻译人才,使朝廷能够准确、及时地处理周边国际关系,间接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
明朝灭亡后,清朝沿袭明朝制度,仍设立四夷馆。只是在专业上进行了调整,女真、鞑靼二馆被解雇,其余八个专业都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清朝爱新觉罗氏是满族人,明朝人认为他们是蛮夷。而清朝的统治者也不是很自信,觉得老用夷字不好,不入耳。因此,朝廷下令将军四夷馆改为四译馆
随着清朝领土的不断扩大和清朝周边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四译馆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弱。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欧美列强逐渐崛起。康熙时期,大量传教士来到清朝,有的甚至进入朝廷当官。国际形势正在悄然变化。四译馆的专业越来越不适应朝廷和社会的需要。乾隆十三年(1748年),朝廷下令接待朝贡使节会同馆与四译馆合并,改称会同四译馆,隶属于礼部。到目前为止,四夷馆名存实亡。
[img]556801[/img]
从四夷馆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清朝在处理四夷馆问题上确实不明智。四义博物馆是为了翻译外语,促进国际交流而设立的。在清朝,由于国际关系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应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废除不必要和过时的专业,开设新的有需要的专业。例如,当时中国有很多外国传教士。为什么清朝朝廷不在四夷馆开设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英语等专业?
假设当初乾隆抱着开放的态度对四夷馆进行改革,增加专业,及时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四夷馆的窗户,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其他国家在做什么。中国人可以提前一个世纪看世界。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近代史肯定会被改写。只是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的教训依然深刻。也就是说,在处理新事物时,我们必须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及时、快速地感知社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淘汰。
四夷馆是什么样的学校?是谁下令开办的,是什么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