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康乾盛世,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清初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红薯盛世”。什么是红薯盛世?也就是说,康乾时期的人口增长巨大。事实上,大量的美国经济作物,如红薯和玉米,被引入,依靠吃红薯和玉米来养活巨大的人口。
那么这种说法靠不靠谱,康乾盛世是红薯盛世吗?其实我们不难得出答案。
[img]555605[/img]
清初,随着明末的巨大破坏,整个中国呈现出废弃待兴的局面。当时,清朝的耕地和人口远远落后于明朝的鼎盛时期。据估计,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约1.5亿-2亿,明朝耕地面积约5亿-8亿亩,清初耕地面积不足6000万亩,人口只有8000万左右。然而,乾隆时期,清朝人口超过1.3亿。乾隆末期,清朝人口达到前所未有的3.1亿,清末达到4.5亿。
事实上,如此巨大的人口增长有很多原因,其中三个原因是最受关注的。
第一,清朝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期和平。
从康熙到乾隆前后134年的统治时间,除了康熙中期三藩之乱导致西南人口急剧下降外,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动荡,更没有人口损失巨大等突发事件。这使得清朝能够长期发展人口。
[img]555606[/img]
二是清朝实施了一系列增加人口的政策。
所谓“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康熙末期实施的永不加赋政策限制了清朝的总土地税。这样,就没有必要为生孩子缴纳人口税。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出生(仅限于古代),因此清朝的人口呈爆炸式增长。雍正时期,“摊丁入亩”的大规模使用,给清朝人口带来了新一轮的刺激。毕竟只按亩计税,所以自然谁产量高谁就划算,多生孩子多种地,成了公认的信条。
三是引进红薯、玉米马铃薯等美国高产作物。
所谓美国高产作物,就是比中国原有的作物产量高,可以算是高产作物。比如中国南方早年引进的占城稻,其实比很多引进作物产量都高。事实上,在这些地方,高产作物不是美国作物,而是大米和其他作物。
[img]555607[/img]
玉米红薯在人口中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从总量来看,玉米红薯占清代粮食总产量的不到10%,总种植面积不到民国时期的10%。此外,民国时期的主要玉米产地仍在东北。由于清末东北玉米大豆产量迅速增加,也带动了全国玉米大豆的普及。事实上,大陆的种植面积远低于10%。因此,很多人提出红薯盛世根本不靠谱,清朝的人口增长与红薯关系不大。
但关键问题是,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地点相对特殊。在清朝的人口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人口依赖于这些作物,那么它们在哪里特别呢?
[img]555608[/img]
在所谓的“繁荣”背景下,实际上是一场严重的封建危机,首先因为明末的小冰河期实际上到康熙末期,康熙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自然灾害,乾隆时期也在增加,乾隆黄河决口高达20次,永定河决口也有15次,“5月,潜江、酒阳等七州县水。六月,南宫河溢出;云梦河水涨,高浪涌,田屋淹没,死者不算。”这种记录是乾隆时期的常态。除了各种自然灾害,乾隆时期还有相当多的人为灾害。
在中国古代,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增加,然后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事变革。乾隆末期的白莲教起义使乾隆花了2亿多银平静下来,人口损失了数千万,南方也出现了粮食危机。
[img]555609[/img]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但耕地面积的增长很小,人口的饥荒经常出现,以至于各地的“抢粮”成了日常生活。“查乾隆七年冬、八年春、湖广、江西、江南等地抢粮案是必然的,尤其是江西。一邑有抢到百案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救灾粮食成了最关键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救灾粮食呢?事实上,答案很简单:红薯、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
玉米是北方山东等地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南方的江苏和其他地方,玉米通常是“种植差距较大,没有直鲁种植繁荣”。然而,由于这些粮食作物可以在山区大量种植,居住在山区的人口可以大大增加产量,因此清朝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玉米在四川等多山省份更为流行,所谓“蜀中南北诸山皆种”。俗话说:“玉麦…等等,贫民借以养生者,处处产焉”。
[img]555610[/img]
在人口与耕地之间存在严重矛盾的情况下,清朝大规模推广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在灾难和低产地区,使清朝人民有一种奇怪的生活状态:“饿,饱”。一般来说,高产作物不会突然绝收。清朝人民维持基本生存是可以的,但基本上很难吃饱。人口增长太快了。“红薯,穷人用代粮,赖以备荒,尤其有功。”。在灾荒之年吃红薯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同记忆,说清朝靠红薯获得了繁荣。
虽然清代的红薯和玉米产量不大,但避免了大量人口在饥荒年饥饿,使大多数人生存,降低了人口死亡率,说清代是红薯繁荣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的,但并不是说大多数清朝人吃红薯,毕竟,南方吃大米,北方吃小麦,中国古代的主食从未改变。
参考资料:
【1】《阳春县志》 康善述
【2】岭南杂记 吴震方
[3]国初莆变小乘 陈鸿
【四】四会县志•物产》 陈志喆
【5】《金薯传记录》 陈世元
为什么康乾盛世叫红薯盛世? 人口增长是因为红薯和玉米的引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