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东吴,
东汉末年,魏、蜀、吴分立。曹灭汉建魏,名分不正,蜀汉基础浅。相比之下,占据江东地位的孙吴地理位置优越,有很多贤惠的人。因此,许多人对东吴统一世界寄予厚望。在三国中,东吴确实最迟灭亡,但东吴未能统一中原。为什么?
[img]553572[/img]
魏蜀不容小觑。如果东吴贸然行动,魏蜀很可能会联合反击。东吴实力不弱,但能与其三足鼎立的蜀魏也绝不容易惹,魏国甚至比东吴强。东吴杀死关羽后,刘备一怒之下兴兵伐吴。刘备兵多势重,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只能应战。夷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如果刘备急于求胜,失去了理智,恐怕孙权也讨不好。孙权与刘备的战争持续了七八个月,可见蜀汉的实力。此外,在这场战争中,孙权还向曹魏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对战一国还是这样,如果东吴的对外作战逼得蜀魏联合,东吴恐怕更难取胜。
东吴内部不稳定,山越一直是东吴心腹大患。东吴不仅有外患,还有内忧。在江东的山区,有山越人依靠地形危险抵御东吴政权。所谓山越,是东汉末年占山为王的武装组织。其中有来这里避战的人,也有豪强大族。山越人勇敢善战,人数众多,参战人数最多可达数万。孙权掌权时,镇抚山越,收效甚微。西征黄祖时,山越复起。东吴后方有这种威胁,孙权不得不撤军。经过几十年的征讨,山越之患才得以解除。有这种内患,后方不稳定,东吴也不敢对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img]553573[/img]
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不确定,导致政局不稳定,东吴开始衰落。孙权长子孙登死后,东吴开始陷入二宫之争。孙权立孙为太子,却极其宠爱鲁王孙霸。皇帝的行为如此不确定,以至于孙和孙霸都觊觎皇位,大臣们争相站队。二宫之争持续了好几年,涉及的臣子很广,连名臣陆逊都因此事失去了孙权的宠信。结果@ 孙和被废,孙霸被杀,小孙梁继承了大统。这场二宫之争使东吴开始衰落,无法对外作战。
[img]553574[/img]
东吴的大部分人才都陷入了内部斗争,没有时间对外作战。孙亮继位时,年仅十岁,大权旁落。群臣夺权,无暇顾及统一大事。诸葛恪最初掌权,他执政初期在东兴战役中大败魏国,是一个可用的人才。后来诸葛恪出兵淮南失败,被孙军杀害,孙军开始执掌吴国大权。他死后,又把手中的权力交给了弟孙臣。孙琛这个人暴虐嗜杀,任何与他不合的人,都以惨败告终。孙吴的名将吕据、朱异等都被他伤害了。一个国家的臣子不能一起工作,而是自相残杀。国力不被削弱是罕见的。中原怎么统一?
东吴确实有统一中原的潜力。如果中国稳定,孙氏家族有进取精神,统一中原指日可待。不幸的是,东吴的国力在皇位之争、大臣夺权、内战中被消耗掉,最终灭亡是合理的。
为什么三国时期最晚灭亡的东吴没有统一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