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在世界上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那就是任何收藏它的人都会遇到不幸!
《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家是宋徽宗。1128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国破被俘,最终不堪折磨。这幅传世名画流落宫外,不知所措。
明朝以后,《清明上河图》历经辗转反侧,再次浮出水面。大奸臣严嵩和儿子严世蕃一起用尽手段把这幅画据为己有。但不久之后,严嵩被对手徐阶扳倒。严世蕃被判斩首,严嵩被斩首回家。
这些谣言为这部杰作增添了传奇色彩,因此《清明上河图》被称为“不祥之作”。但与其说《清明上河图》给它的主人带来了厄运,不如说是人性的贪婪,给这幅画抹上了血腥。
[img]551560[/img]
1931年10月的一个晚上,溥仪独自走进天津公寓静园的书房。进门后,溥仪小心翼翼地拿出《清明上河图》,小心翼翼地打开它,默默地坐着。溥仪从未见过古画中的繁荣景象。他在2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经历的最多的是世界的凉爽和命运的坎坷。
此时,溥仪想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在书房外的客厅里,从东北来的关东军特务长土肥原贤二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回答。
[img]551561[/img]
1931年,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随后日本迅速占领沈阳和东北其他地区。1931年底,日本关东军开始计划建立傀儡政权。在他们看来,用中国人的手建立傀儡政权不仅可以欺骗国际舆论,还可以“用中国制造中国”,减少中国人民的叛逆。这时,他们想起了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清宗室,逊帝溥仪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土肥原贤二这次来,是为了说服溥仪,和他一起去东北“执政”。
溥仪从出宫开始,就没有一天不想复辟祖业。但此时天下一片“共和”,清朝已无立锥之地。日本人的邀请无疑与他一拍即合。然而,如果你与日本人合作,你必须受制于人。还是不去,身边的遗老遗少争执不下,溥仪犹豫不决。溥仪还没来得及下定决心,日本人已经决定先下手为强。1931年11月8日晚,土肥原贤二制造了“天津事件”。他趁乱闯入静园,劝溥仪立即出发。在忙碌中,溥仪郑重地把这些珍宝交给了族弟浦秀。委托一切,溥仪带着一丝喜悦和一丝不安,匆匆上路。
1932年2月,东北衰落。2月18日,日本发布了《独立宣言》,声称要在东北建立完全独立的政府。3月8日,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溥仪终于来到了长春。
车还没停,就听到站台上响起军乐和人的呼叫声。每个人手里都有一面小旗在挥舞。一堆太阳旗之间夹杂着黄龙旗。有人向溥仪解释说,那些都是旗手。他们期待皇帝20年。这句话立刻让溥仪泪流满面,扫去了心中的阴霾。
[img]551562[/img]
来到长春后,溥仪开始规划他的复兴事业。除了“逊帝”身份的主要政治资本外,他最重要的经济资本是存放在天津的古籍、书画和珍宝。因此,他找到了最值得信赖的宗族,并指示他们通过海路秘密运送这些珍宝。
就这样,这些装载着中国文人精华的70或80个大盒子被秘密运送到长春。《清明上河图》也被收藏在这里,除了溥仪、婉容和几位个人服务员,没有人想到这两座普通的小建筑里藏着富有的敌人宝藏。
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被传位[未知作品]?它会给主人带来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