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周礼,大家都会想到什么?
《周礼》是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文化。据说是周公写的,其实是战国时期写的。全书有六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诉寇》、《冬诉空》显然有一定的儒家理想色彩。历代六部电影都遵循《周礼》,所以《周礼》往往成为后世托古改制的思想武器。
[img]552571[/img]
“周礼”职官设置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政治思想。《周礼》五官《序官》都有“只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句子,这就是《周礼》学名的“十六字总纲”。"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就是立官为民。“立官为民”中“保民”的含义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实现“立官为民”?一部《周礼》,没有人不在组织中,没有人不在职业中。“周礼”为大家安排了“组织”。这个组织没有奴隶主和奴隶主的区别,只有官民之间的区别。官员是从事管理职业的人,人是从事生产和服务的人。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从事生产或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这不是“物尽天职,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而是人尽其所能、地尽其所能、物尽其用的人道法则。
《周礼》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这本书充满了对平衡和可持续性的追求,体现在资源利用的适度性、生产数据分配的公平性和利益分配的包容性上。例如,树木采伐、狩猎、捕鱼、贫瘠土地、上、中、下三级土地、兵役、兵役轮换制度、劳动力使用互助制度等。《周礼》主张保持人与自然、财富和组织的平衡是典型的平衡经济学。古今学者探索了丰富的经济思想。然而,税收、货币、消费、财务、朝贡、薪酬、会计、审计和市场管理的思想仍有待深入探索。
《周礼》蕴含着独特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最大的特点是寓兵于民。在《周礼》中,天子六军建制无常备军队,士兵与农民、乡遂组织与军事组织、军事将领与乡遂职官一体。农业生产只有民,没有兵。农闲时,从乡遂基层抽调农民参加军事训练。作战期间,乡镇职务官员带领同级组织内的人员携带装备,组成各级作战单位,聚集在指定地点,听从大司马的指挥。周礼的军事思想对历代军队建设有影响。
[img]552572[/img]
《周礼》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周礼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教育第一,有罪必惩,纠正重点,延伸不公正。惩罚不是目的,预防犯罪是目的。因此,《周礼》各级官员都有“读法”的责任。他们越到基层,一年内读法的次数就越多。
《周礼》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祭祀思想、礼乐思想、教育思想、民俗思想等。虽然古今学者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周礼》的思想学研究成果大多以短篇论文和信件的形式收入作者的文集,并在清人编写《四库全书》。这些成果大多放在集中,只有一小部分以学术专业的形式出现。
发现《周礼》后,河间献王将其献给西汉王朝,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西汉末年,刘欣、王莽试图以《周礼》、《尚书》、《孟子》等文献的思想资料为基础,实施社会变革,开创了将《周礼》用于社会改革的先例。此后,学者和政治家根据《周礼》一书改革设计了职官设置、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祭祀制度、舆论服务制度和礼乐制度。在民间,一些乡绅利用周礼来完善民约的宗族制度和习俗。《周礼》的应用研究成果大多零星保留在奏章、诏书、法令、乡规民约及相关史志等文献中。
[img]552573[/img]
《周礼》曾被汉武帝冷遇,但北朝以后却受到许多皇帝和政治家的重视。历代中国王朝的建设对《周礼》有参考。利用《周礼》制定治理国家方案和措施,分析研究官制改革方案和措施,是一门实践知识,其学术兴趣明显不同于知识学和义理学研究。《周礼》应用广泛,如历代《周礼》官制、爵位薪酬制、礼乐制、土地制、税收制、军事制度等。其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周礼》对社会改革的职官思想、经济思想和军事思想的研究。
毫无疑问,王莽是《周礼》应用学研究的第一人,也是全面运用《周礼》思想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革的第一人。王莽所谓的“托古改制”,整合吸收了“周礼”制度,如以“九礼”为主的官僚制度、以郊区祭祀天地为主的礼乐制度、以封爵制度为主的封建制度、以设官分职为主的职官制度、以王田为主的土地改革制度、以五平、信贷为主的经济制度等。所谓改制,对《周礼》有参考。虽然王莽托古改制的失败对《周礼》的声誉打击很大,但这仍然是《周礼》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img]552574[/img]
西汉朝廷官制由丞相、太尉、御史组成,再由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宗正、大红路、大司农、少府等九卿组成。这种三公九卿官制成为隋唐前的主流官制。到了西魏和北周,宇文泰试图改变职官制度。他委托苏绰和卢辨根据《周礼》建立六官制度,最终实施了宇文泰发起的官制改革。后来隋文帝改革了北周六的官制,最终建立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官制改革成果对唐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官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也是《周礼》应用研究的重要命题。
王安石是政治家和经学家。《周官新义》作为经学家王安石,是《周礼》义理学的代表作。作为一名政治家,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对周礼有很多参考,王安石变法与周礼的关系也是周礼应用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西宁变法》中的《保甲法》参考了周礼乡“九两系民”思想下的比鹿和什伍制度;市易法和青苗法对周礼泉府的参考。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及其与周礼的关系也是周礼应用学的重要命题。
《周礼》在历代的应用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其思想内涵一直影响着今天。
《周礼》是什么样的作品?为什么会对后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