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一直在批评秦始皇,尽管近年来秦始皇的评价往往是理性和客观的,这不仅肯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而且批评了他的伟大成就、滥用民力和严厉的惩罚。
然而,困扰秦始皇的迷雾和误解并没有完全消散。今天,通过梳理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将重建一个与史书记载完全不同的秦始皇。
[img]551924[/img]
史书对秦始皇形象的定性主要集中在汉代。例如,西汉著名思想家贾毅评价秦始皇为“贪婪、鄙视、不相信英雄、不亲士民、以虐待为世界”。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67起虐待秦始皇的指控。《汉书》作者班谈到秦始皇时,也用了一些词,比如“民力罢尽、赋敛不节、法律烦恼、刑罚暴酷”。
虽然秦朝已经灭亡了2000多年,但幸运的是,秦始皇留下的遗物仍然可以揭示很多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石刻,这也是秦始皇留下的直接文本信息。
在巡游过程中,秦始皇多次命令丞相李斯刻石纪功。考古证实的九块石刻中,有八块提到了“黔首”。比如东观石刻“黔首改造,远近同度”;宜山石刻“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琅琊石刻“上农除末,黔首富贵,忧愁黔首,朝夕不懈,黔首安宁,无兵革”。
黔首是秦朝对黎族人民的称呼。显然,石刻所反映的秦始皇完全是一个关心人民的仁君形象。一方面关心人民,另一方面动员全国年轻人修建陵墓和寺庙。
真正的秦始皇是什么?让我们往下看。
《史记》曾经说过:“(秦)隐宫有70多万人被分为阿房宫或丽山。”但阿房宫考古证实,阿房宫夯土台基上没有秦朝宫殿遗迹,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称帝的11年里,阿房宫一直只是一个夯土规划,没有开工。
至于丽山的数十万刑徒,他们并没有把修陵当作苦役。面对起义大军,刑徒们不仅没有内外合作,而且组成了一支20万军队,愿意与张寒作战,直到被项羽杀死。
就连首义者陈胜也从未提到秦朝的民生困难。他叛乱的原因只是“失期”。然而,据出土的云梦秦健记载,失期超过10天,处罚只是交了一副盔甲。如果他遇到雨季,他将免于处罚。
[img]551925[/img]
不仅如此,考古发现的秦朝法律甚至比汉朝法律更宽松。例如,在云梦秦简的《法律问答》中,盗窃650元的人被罚款(建造城市),而出土的张家山汉简的《演奏书》规定,除了盗窃者被罚款外,纵容者也将被处以同样的刑罚。
@ 出土的睡虎地秦建忠还记载了“隶臣聪明,可以当工人,不能当仆人,可以养活他们”(鼓励有技能的人当工匠,不要当拉车做饭的仆人)等条款。这种宽松人性化的秦律,恰恰证实了秦始皇在处理高渐离暗杀事件时“珍惜他的好建筑,原谅他”的柔和举动。
刑徒愿意加入秦军作战,暗杀刺客被赦免。各种异常现象似乎都告诉我们,秦朝并没有史书描述的那么严厉。
既然秦朝不是暴虐苛政,如何解释大型秦始皇陵和被秦始皇带入地下守卫自己的兵马俑军团?
如果我们比较秦陵出土的陶器和兵马俑出土的兵器铭文,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秦陵陶器工匠来自山东,只有统一后才能到达海关;最新的兵马俑铭文是公元前228年,距离统一六国还有7年。
[img]551926[/img]
史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斯莫死言:治丽山的人已经很深了,没人凿。”。李斯当丞相的时间是秦统一后,这意味着兵马俑的铸造远早于秦陵,统一前夕就停工了。
与秦陵深埋地下不同,考古发现兵马俑坑顶部甚至高于秦代地面,属于半地下结构,内坑多达20条,不像埋葬。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描述了秦陵地宫的内部结构,但他没有提到兵马俑。韩非子在警告韩国国王时曾说过“秦国造石象人”。如果兵马俑属于陪葬品,其保密性无故高于秦陵本体,也不会让前往秦国的韩非子对陪葬品保持警惕。
坑中发现的实用武器和制作皮甲的动物骨骼似乎告诉我们,兵马俑更像是秦国为统一战争做准备的军事演练基地,统一后被遗弃和埋葬。
那我们再回头看看秦始皇携子巡游的目的。
[img]551927[/img]
上述考古证据表明,秦始皇并不是历史书中提到的一个冷酷的君主。相反,他更倾向于用石刻说话。他统治的帝国充满了人文情怀。毕竟,提倡暴力的君主不会说“担心钱,不需要兵革”。
也许,除了历代皇帝都有的“追求长生”的“通病”,秦始皇还是希望世界稳定,人民富裕。
@ 也许让继承人体验民间的痛苦也是他和少子胡亥一起旅行的主要目的。据出土的《赵正书》记载,少子胡亥原本是秦始皇的继承人。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二世元年通知》也证明,秦二世确实继承了遗产。虽然最终的事实证明胡亥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秦始皇携子迅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兵马俑真的是用来陪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