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在不断发展,让大家摆脱历史的迷雾,回到刀光剑影的时代,看看明朝削藩的故事。
明朝成立后,明朝太祖朱元璋考虑了皇室的待遇,把他所有的20多个儿子一个个封王,包括侄孙(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儿子封为靖江王)等朱家的直亲,把这些藩王的儿子封地放在全国各地,给予一定数量的保护,帮助明朝守卫。
[img]551943[/img]
朱元璋规定,每个藩王都允许有三卫军队,但根据封地的不同,这个守卫的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位于明代腹心的藩王基本数量为3000人,三卫总数为9000人。然而,在边境地区,有为国家保卫边境任务的藩王的守护者数量大幅增加,如北平的燕王朱迪、辽东的宁王朱权,甚至有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守护者。
全国各地都有这些藩王守卫。朱元璋执政期间杀功勋将领时,没有人能翻起反抗的浪花,为明初朱元璋的违法整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来说,分封制最终弊大于利,尤其是能够压制这些藩王的朱元璋最合法的继承人、王子朱彪死后,各地有实力、有野心的藩王难免准备搬家。
朱元璋之后,朱标之子朱允文继位为建文帝。从一代人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藩王都是建文帝的叔叔,有无数的雇佣兵。从未接触过军事的建文帝很难说服这些藩王叔叔。建文帝登基后信任儒家大臣。虽然这些大儒大多是纸上谈兵,但他们对分封的缺点知之甚少,所以他们鼓励建文帝削减藩属,但他们采取的方法非常粗糙。
[img]551944[/img]
建文帝和文官集团削藩不仅剥夺了藩王的兵权,甚至废除了他们的头衔,这让藩王们很生气。最后,建文帝的削藩行动引发了一场“靖难之战”。北平封藩的燕王朱棣(建文帝登基时,朱棣已经是朱元璋的长子,比他大的秦王、晋王都死了)不愿意被剥夺一切权力,起兵造反。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获胜,进入南京,成为新的明朝皇帝。
朱迪以外藩的身份以军事手段夺位。他对藩王手中的保卫兵权的警惕性远高于建文帝。他还准备削藩。也正是从朱迪开始,建文帝未完成的削藩大业才开始真正实施。然而,朱迪并没有剥夺藩王的财富和地位,只是要求剥夺他们的兵权,这样,藩王的抵抗力就不那么强了。毕竟,并不是所有的藩王都喜欢叛逆成为皇帝。只要能保证他们的财富。
朱棣时期,各地藩王纷纷交出护卫权,当然,也会为他们保留一定的护卫权,不超过1000人。在朱棣发起的“靖难之战”中,曾向朱棣借兵的宁王朱权首当其冲。朱权手下近10万名护卫让朱棣非常不安。此外,朱权非常擅长战斗。他的手下还有一个战斗力很强的护卫,比如朵颜三卫(蒙古骑兵)。朱棣直接从辽东封地换成了江西南昌,减少了他的护卫人数。
宁王朱权虽然对此很不满意,但也没办法。朱迪和建文帝不一样。他是真正杀出来的皇帝。朱权当时在南京,兵马借给朱迪后还没还给他。他只能诚实妥协,但仇恨的种子还是种下来了。后来宁王的后代在明武宗时期造反,却被王压制。
[img]551945[/img]
宁王改变封地,减少护卫数量后,其他藩王逐渐醒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都开始陆续把护卫还给朝廷。如果他们不愿意把护卫还给专横的人,朱迪会直接删除他们。例如,朱元璋的第七个儿子齐王朱因试图用护卫隔离封地与外界的关系而被废除为普通人,另一个例子是朱迪的同胞、兄弟周王和朱宝被告反叛,被迫归还护卫:
18年10月,有一个反对者。帝察之有验。明年2月,他被召到北京,示以所告词。姚顿首谢死罪。帝怜之,不再问。他回到中国,献上了三个护卫。
基本上在朱迪执政期间,朱迪用各种手段将朱元璋时期封存的藩王的护卫人数减少到最低,削减了所有藩王的兵权,对明朝后来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朱迪并没有完全削减。他削减了同龄人的兄弟藩王和侄子藩王的护卫人数,却忽略了他的几个儿子。在封藩之后,他的两个小儿子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火仍然保留着一定数量的护卫。
明朝削减藩王兵权的最后一步是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针对他的两个叔叔,汉王,朱高旭和赵王。明宣宗宣德元年,汉王朱高旭起兵造反。朱瞻基亲自率领军队征服。朱高旭在兵临城后投降,然后被废为普通人。随后,也有造反之心的赵王朱高旭主动将护卫交给朝廷,得到朱瞻基的认可。
[img]551946[/img]
从那以后,明朝的藩王不再允许有太多的保护,基本上只允许500到1000人,无论有多少可能被判定为叛乱,明朝的削减行动(只削减军事权力)也可以完成。削减藩王的军事权力使明朝的王位不再像“靖国战役”那样血腥,明朝中期有几个藩王叛乱,但都不是气候。
可以严格控制藩王的护卫数量,不允许藩王接触兵事,这也给明末带来了不良后果。在李自成、张献忠、清军铁骑的冲击下,完全不知道战争是什么的明朝藩王都成了待宰的羔羊,要么被杀,要么被迫隐姓埋名。在最危险的时刻,没有朱家子孙能在战场上找到祖先的荣耀,帮助明朝继续下去。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明朝是如何削藩的?从建文帝到明宣宗,历经三代四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