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玄策,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王玄策是唐代的外交官。他去过印度三次,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并写了一本书《中天竺行记》。
不幸的是,完整版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了解迦方志、《法园珠林》等残篇。历史上关于王玄策的一些事迹并不完整。当他担任黄水县长时,他第一次被记录下来,他第一次去印度的事情也被记录下来。
[img]550056[/img]
贞观十七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魏伟寺成、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同年12月,他抵达摩伽陀。
四年后,王玄策第二次去了印度玛卡达国。
当时,唐太宗想通过派遣使者加深两国之间的交流。
当时,通信非常不发达。王玄策踏上印度土地后,发现玛卡达国王西拉迪提亚已经去世。现在王位被阿尔邱大臣篡夺,所以玛卡达国陷入了战争。
更不幸的是,王玄策被阿尔邱抓住,扔进了监狱。
之后,王玄策想出了一些办法,然后逃跑了。然而,王玄策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
当时,王玄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成功地“说服”了对方,借给了他7000名骑兵。于是,王玄策带着这些骑兵回到印度,打败了拥有3万兵力的阿尔邱那。
最后,王玄策的战争不仅让印度恢复了过去的和平,也让王玄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
[img]550057[/img]
那么,这个传说是真的吗?
当时唐朝的战争并不多,但王玄策凭借什么技能做到了这一点。
当时,王玄策出使印度,印度与唐朝关系良好。然而,由于信息滞后,王玄策来到印度玛卡打国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亲唐派国王西拉迪提亚去世,篡权大臣阿尔邱没有关注唐朝。甚至,他还攻击了王玄策和他的团队,抓住他,直接把他扔进了监狱。
当时,印度的许多王国都不和平,战争也在继续。然而,王玄策并没有害怕,而是在别人的帮助下逃跑了。也许,王玄策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不能回去,太丢脸了。”@ 王玄策必须想办法扳回一局。于是王玄策改道到尼泊尔。
不久之后,王玄策移动了尼泊尔国王,借给了他一些骑兵。虽然数量不多,但在王玄策看来,只要用得好,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结果和他预期的一样,当他对阵3万名印度士兵时,他打败了对方,抓住了阿尔邱,真的为自己报仇了。
虽然王玄策的战争发生在异国他乡,使用的士兵都是借来的,数量远远少于对方,但从整个事件来看,王玄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官,也是一名天生的军事指挥家。当然,“一个国家”并不意味着整个印度。当时印度有很多小王国。
其实王玄策写《中天竺国行记》的时候,主要讲的是他在印度经历的一些事情,但并没有完全流传下来。
[img]550058[/img]
王玄策第一次去印度的时候,官职很普通,只是一个普通的副使。
第二次去印度,他成了一名更重要的官员,他的职位是右领导主席的历史。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次印度的出售实际上可以让自己“名垂青史”。在历史资料中,关于王玄策的记录并不多,也许可以推测这个人对名声和财富的看法很弱。
关于王玄策为什么要借兵回印度,很多猜测都是他受不了被欺负的语气。事实上,经过仔细分析,印度作为唐朝的友好邻国,在中国的不和平必然会影响唐朝。此外,另一方面是不礼貌的,王玄策以报复为借口互相攻击,他们找不到任何错误。
事实上,王玄策似乎帮助他的国家做了一件好事,但实际上他帮助了一个“倒置的帮助”。只有当力量相互约束时,它才能达到平衡。王玄策的借款给了其他国家干预印度的理由。但这些力量的真正意图只是“测试”。
这就是唐朝边境纠纷的结果。王玄策在历史上留下的墨水不多,也应该是历代历史学家对他的事迹不太尊重。看看历史事件,不能只看一件事,必须放在那个时代,整体评价。
[img]550059[/img]
事实上,王玄策只是一个普通人,无论他当时出于什么考虑,也许是为了国家利益,也许只是为了为自己报仇。如果没有权衡事件后的影响,只能说这个人的工作模式太狭隘了。毕竟,发动一场战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问题,而是要考虑到内外的一致性。一步一步走错不仅会刺激矛盾,还会引起火灾。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神话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毁掉那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