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张仪和公孙衍几乎斗了一辈子,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

大家好,说起张仪和公孙衍

世界上有像管仲和鲍叔牙一样的莫逆之交,也有像张仪和公孙衍一样的竞争对手。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导致诸侯国掌权。东周灭亡后,世界逐渐形成分裂分裂的局面。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日益崛起,超越六国。公孙衍率先制定了联合纵向政策,即“群众弱,攻一强”。

为应对此举,张仪用连横之计破解,即“事一强,攻众弱”。从此两人成了针锋相对的敌人,几乎打了一辈子。

共侍秦国利益政见相左,公孙衍被排挤逃往魏国

事实上,公孙衍和张仪之间的恩怨历史悠久,起初两人都在秦国时,就结下了梁子。

正是因为他们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才有了后来七国的合纵连横,景春曾评价两人“一怒而诸侯怕,安居而天下熄”。

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来自魏国,都依附于秦国。即使他们不能成为知己,他们也不应该成为敌人。是什么导致他们分道扬镳?

公孙衍是第一个来到秦国的人。在过去的13年里,他多次为秦国而战,取得了许多成就,并获得了最高的头衔奖励。我以为我可以长期保持我的地位,但一个不速之客的出现不得不找到另一条出路。这个人是张毅。

就在公孙衍暗中收受魏惠王贿赂,准备说服秦惠王放弃攻打魏国时,张仪突然来到秦国。

他帮助秦惠王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并全力提倡进攻魏国。秦惠王听了之后醒了过来,公孙衍的计划就泡汤了。

[img]548808[/img]

凭借出色的策略,张仪很快被秦惠王重用,同时忽略了公孙衍。后来秦国相邦去世,公孙衍原本拿着下一个相邦的胜利,但最终被张仪抢走了。他在秦国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差,只好去魏国。

公孙衍被迫无路可走,把张毅视为内心深处的敌人,后来提出的所有政治主张几乎都针对他。他们都是罕见的奇才,但很难容忍两只老虎。如果他们不能成为同一个营地的合作伙伴,他们将来肯定会站在彼此的对立面。

公孙衍贪图小利置秦国不顾,才会失去秦惠王的宠信,即使张仪没有出现,他的所作所为恐怕也会被别人察觉。

公孙衍一手推动五国合纵,张仪与之作对破坏联盟

从秦国回到魏国,魏惠王曾与公孙衍有过交集,对他的能力比较清楚,于是派他当将军。

此前,经过秦国的多次打击,魏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状况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暂时难以恢复活力。

在魏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公孙衍认为,单靠一国之力,很难与强大的秦国抗衡,开始思考如何对付秦国。

显然,公孙衍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开始努力促进魏与其他六国的合作,这也是他第一次提出合纵之策。

如果没有成功的例子,光靠一张嘴说服六国肯定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先努力和齐国结盟,一起派兵攻打赵国。不出所料,赵国没有反击,输了。

[img]548809[/img]

这一融合的成功,不仅让其他几个国家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也让秦惠王感到担忧。看到齐、楚、魏三国在公孙衍的诱导下即将成功结盟,张仪却作梗,率兵攻打魏国。

就这样,公孙衍的计划再次被打断,但他也看到了合纵联合对秦国的巨大威胁,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加坚定。

由于魏国首相惠施也非常尊重纵向政策,公孙衍也有了一个帮手。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说服“五国王”,即相互承认对方的君主地位,从而初步形成联盟。

对方有这么大的行动,张毅自然不会忽视。他利用齐楚两大国的力量攻打魏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瓦解了对方的联盟。

张仪连横失利于魏国叛秦,公孙衍趁机夺相,再次促进合纵

发生在秦国历史上的公孙衍逐渐失去了魏惠王的信任,开始闲置,魏国也开始接近秦国。此时,张毅假装离开秦国,成为魏国的首相,实际上是在实施他的连续政策,为秦国与齐国打交道提供便利。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秦想走捷径攻打齐国,必须经过韩魏领土,张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秦没有赢,齐军奋力抵抗,最终击败了秦军。

这一失败,使张仪和秦国的阴谋败露,魏惠王大怒,并将张仪遣返秦国。

张仪的错误导致各国对他产生仇恨,连横政策也暂时终止。各国内部再次出现了主张合纵的声音,他们主动要求集团。

公孙衍一直主张合纵,正好迎合了当时的情况,因此再次被魏国重用,并被提拔为宰相。他再次促进了五国联手,但由于君主各有鬼胎,实际上只有三个国家参与了军事联合会。

韩国、赵国和魏国联合攻打秦国。结果,当函谷关真正战斗时,他们发现他们的军队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在张毅的游说下,魏国首先向秦国求和。其他几个国家看到了错误的势头,并向秦国投降。

[img]548810[/img]

只有赵国誓死抵抗,秦军一直追到家门口,损失惨重。

公孙衍多次促成合纵,被张毅搅了。这一重大失败使他无法继续留在魏国。于是他去了韩国,准备重振旗鼓,再次展示自己的实力。

不幸的是,这一次,虽然他再次说服了几个国家的联盟,但当韩国攻打秦国时,没有人来支持所谓的盟国,秦军击败了韩军。

公孙衍的合纵之策再次宣告失败,这次失败,使他再也无法将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他也无法再得到君主的信任。

张毅的连横之计显然已经生效。公孙衍的合纵之策没有错,但太理想了。六国关系复杂,各有小算盘,根本无法真正团结起来,合纵最忌讳的就是互相算计。

正是利用这个致命的弱点,张毅在各国君主之间游说,离开了他们,从而达到了破解和纵的目的。张毅和公孙衍的恩怨让人想起了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不禁感叹“生来就是怎么生来的”。


张仪和公孙衍几乎斗了一辈子,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张仪和公孙衍几乎斗了一辈子,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

,,,

  • 为什么白起被称为战神?秦王为什么要杀白起?
  • 战神白起 作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白起为秦昭王战斗了无数次,讨伐了六国,使六国人民感到害怕;作为一名指挥官,他善...

  • 解密:为什么信陵君魏无忌一辈子都没有掌权?
  • 相信大家都知道“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新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的出现一度改变了战国时期世界的...

  • 赵武灵王戏秦王:到你眼皮底下走又怎么样?
  •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正在实施胡服骑射改革。他绝对是外国战争的一代英雄,但他在治理国家和治理国家方面并不那么聪明。然而,...

  • 无比的策略和无情的耐心——《德川家康》序
  • 德川家康是日本德川王朝(江户幕府)的第一任君王(征夷将军)。在日本混乱的战国时期,他扫平了群雄,创造了260多年的长期政权,...

  • 揭秘:纵横家苏秦是凭何实力掌管六国相印的?
  • 战国时期因较为混乱的政治环境,产生了许多出名的能人志士,其中纵横家颇为有名。苏秦作为一个战国时期较为典型的纵横家,在...

  • 公孙衍最后为何离开秦国?公孙衍又是怎么死的
  • 公孙衍出身的日期不详,魏国阴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张仪是对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