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相国大叔痘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了他骄傲的门生商鞅。“我的弟子商鞅虽然年轻,但很有才华,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他颤抖着说。这时,我叔叔突然推荐了商鞅。魏惠王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商鞅以前从未听说过。我叔叔去世时突然推荐了这个人,他想把整个国家的大事都给他。魏惠王非常惊讶。
[img]548967[/img]
魏惠王终于不耐烦了,准备起身说辞。这时,公叔痘说:“大王如果不用他的话就杀了他,千万不要让他去别的国家,那对我们来说是个祸害”。魏惠王答应了,以为公叔痘一定病糊涂了,满嘴胡说八道。多年后,正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年轻人帮助秦国变得强大,一举摧毁了魏国。如果魏惠王当时能预测商鞅的作用,我想他不会让商鞅离开。
后来,他的叔叔告诉商鞅真相,说:“如果国王不需要你,他会杀了你。你最好赶快逃跑。”。商鞅听后很平静,说:“既然国王不重用我,他怎么能听你的话杀了我?”?商鞅的预言是正确的。魏惠王根本不想杀他。商鞅可以留在魏国,但为什么他最终选择离开魏国?他的伯乐出现了。这个人是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
[img]548968[/img]
秦孝公继位于公元前361年,21岁。与魏惠王不同,年轻的秦孝公求贤若渴。秦孝公继位时,周天子的力量日益衰弱,诸侯们不断战斗,相互吞并。韩、赵、魏、齐、楚、燕六大强国都成了气候,秦国远在雍州被视为蛮夷。秦孝公上台后,发布了求贤令,招贤纳士成为秦孝公改革的第一步。看到求贤令后,商鞅来到秦国,在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帮助下,有机会见到秦孝公。
在第一次会议上,商鞅没有解释他的法治战略,而是用迂腐的五帝方式说服了秦孝公。面对商鞅对帝道治国的解释,秦孝公平静而无表情。在第二次召见中,商鞅仍然没有表现出法家的本色,而是用王道游说秦孝公。当秦孝公被商鞅的话说得昏昏欲睡时,商鞅的心就有了底。
[img]548969[/img]
商鞅是一个知识渊博、知识渊博的人。他心里有很多治国政策。他谈到了帝道王道。如果秦孝公对此感兴趣,商鞅就会离开。为什么?商鞅的政治变法观念与帝道王道完全相反。显然,秦孝公对帝道王道不感兴趣。
商鞅前两次游说只是试探,为第三次铺平了道路。在最后一刻,商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霸道和法治。提倡霸道执行法治。商鞅的话一出,秦孝公的目光突然锐利起来,他意识到了商鞅的价值。霸道是为了改变强大的军事力量。秦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被魏国逼着一步一步地撤退。旧的方法不好,必须改变。商鞅侃侃而谈,秦孝公阴沉的脸慢慢亮了起来。
[img]548970[/img]
秦孝公希望自己能在任职中取得成就,他要快!所以当你谈论皇帝的方式时,他根本不感兴趣。后来商鞅就不说了,他讲强国之术,这就是法家的本项。秦孝公最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第四次会议上连续谈了两天,谈到了怎么做。说到最后,他觉得自己离不开商鞅。一位胸怀振兴的秦孝公遇到了一位掌握治国之道的商鞅。一场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变法即将轰轰烈烈地展开。
为什么商鞅离开魏国?他是如何得到秦国新国君的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