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服,
从字面上看,士兵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指的是士卒或士兵,是正规的服役人员,再看看满清的士兵编制。
[img]547655[/img]
满清入关前的主力军队主要由八旗兵组成。大多数八旗都是满人的。1644年,清军入关后,八旗的编制名称从未改变。然而,统治者显然不足以单靠八旗兵统治大中原,所以他们征兵补充汉兵。组成的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也被称为绿营。
虽然由八旗兵组成的军队与汉人不同,但本质上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他们的驻军在各地都有规定,不得擅自动员。其中,八旗兵大部分驻扎在首都,少数驻扎在全国各地。
绿营兵分散在全国各地,没有他们的份额驻扎在皇城。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士兵大多是绿营兵,但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服装上都写着“兵”字。
[img]547656[/img]
衣服上绣勇的士兵明显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区别,但却大不相同。连“勇”兵都叫不出“官兵”,常说“乡勇”和“筹勇”。
“乡勇”成立于1787年,由清将福康安首创。他领导的官兵在战争中屡战屡败,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他们采取了“土破土”的方法,召集当地人打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只是召集当地人打仗,而不是参军。因为当地人熟悉当地的地形,所以很容易赢。
[img]547657[/img]
雍正乾隆以后,正规军不够的时候,会临时招兵补充八旗兵和绿营兵的不足,但这些士兵和“临时工”没什么区别。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准备。
而且,战争结束后,这些征集的乡勇一定要解甲归田。即使你在战争中取得了成就,你也不会留下很长时间。与正规军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待遇无法比拟。
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长期的养尊处优,八旗兵内部腐朽严重,绿营也好不了多少。因此,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清朝廷不得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有趣的是,这两支军队本质上是清朝廷以前看不起的“勇气”,从这个时候起,“勇气”开始取代“士兵”作为军队的主力军。
[img]547658[/img]
事实上,在理解了“勇敢”和“士兵”的含义后,当我们回顾清朝的电影和电视剧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不同。例如,“勇敢”将在战争中被征用。因此,在清朝的太平时期,一般不会有带有“勇敢”字样的士兵,从而判断他们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清朝兵服上有兵和勇两个字 两者的区别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