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明清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它起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建立于唐朝,完整于宋朝,繁荣于明朝和清朝。从隋朝第一年(公元605年)到光绪31年(公元1905年),持续1300年。
[img]544772[/img]
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读者必须通过县知县主持的县考和知府主持的府考,才能获得童生身份。只有当你有童生身份时,你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清朝的县考大多在2月份举行,而政府考试则在8月份举行。
作为科举考试的初级一级,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首先举行年试,下一年举行科试,下一年举行乡试,三年循环。岁试任务:一是从童生中考中选拔秀才;二是对原秀才进行筛选考试,根据成绩给予奖惩。通过年试的孩子,即使是“进学”,也就是成为国家的学生,叫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年试成绩优异的学生,方可参加科试。只有通过科试,才允许参加乡试,称为“录科”。明清时期农村考试年7月,将在省会举行补考。未能参加各政府科试的学生,可以乘机补考,称为“录遗”。
[img]544774[/img]
乡试在京城和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毛、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八月,又称“秋季考场”。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为京伯翰林和进士出身的部院官。乡试考场叫贡院。贡院一排排的号房是考生住宿和回答问题的地方。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时,被称为“桂榜”。乡试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B榜,又称B科。参加考试的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考试,还可以参加考试不及格,还可以具备当官的资格。除了清朝正常举行的乡镇试验外,在遇到皇帝生日或登基等庆祝活动时,还增加了乡镇试验,称为恩科。
会试是一项决定性的考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即丑、陈、未、徐年。考期多为春季二、三月,会试又称“春季”、“礼貌”。被录取的举子,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杏花盛开,又称“杏榜”。考官,明朝以翰林官为主,明末以内阁大学士为主,清朝以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为主。清朝新录取的贡士,殿试前还要进行复试,按分数分为一、二、三等,这一等级对以后授予官职有很大的关系。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4月份举行,由皇帝主持,还任命阅卷大臣,阅卷大臣,协助皇帝评论试卷。殿试只定排名,没有废墟的问题。明清两朝的殿试只考策问一次。列表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与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也有几个名字。
[img]544775[/img]
一、二、三甲都被称为进士。中了进士,名声就结束了。宫殿考试被称为“甲榜”。任何通过B榜中举人,再通过A榜中进士的人,都被称为“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称为“连中三元”。明清时期,连中三元有几个人。根据清朝制度,殿试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称为“朝考”,最后根据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确定授予的官职。翰林院可以按照惯例修编、编修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宫试二甲第一名传红,朝考第一名朝元,也像往常一样到翰林院工作。其余进士多授予知县一职。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分别是怎么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