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张畅的故事吗?
古代皇帝打天下坐江山,离不开手下的文臣武将。文臣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武将能冲锋陷阵,斩将齐旗,所以队伍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往往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能够扫灭群雄、统一河山的成功人士,都必须是伯乐之才,如朱元璋等。相反,如果手下缺少一群高素质、有能力的干将,就很难到达@ 明末义军首领李自成攻克京师却没能坐江山,手下没有高素质人才是关键原因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在用人识人方面是独一无二的。他知道治国平天下,用人得当。因此,从出兵之初起,他就把筛选和收集各种人才作为首要任务,这可以说是求贤若渴。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李善长、刘伯温等一大批杰出人才逐渐聚集在他身边。
在当时的主要武装集团中,朱元璋的人才储备厚度是无与伦比的。即便如此,他还是抱着海纳百川的心态,把世界上的人才兼收并蓄。即使是来自敌对阵营的人才,他也照收不错。明代虎将朱良祖武勇过人。他原本是元朝的元帅。朱元璋手下还有一位大臣张昌。他原本是元朝的高级官员,受到朱元璋的厚待和留用。不幸的是,他的结局非常悲惨。
[img]544873[/img]
据《明史》记载,张畅是万平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担任元朝户部尚书之职。他是元朝的高级官员,长期安居多数。他与朱元璋没有任何联系,但由于一项任务,他与朱元璋有了交集。到26年12月,元朝皇帝见武力镇压无效,想采取怀柔政策招募各地义军。户部尚书张畅被选为元朝使团成员之一。元朝使团先去看军阀方国珍,没能取得进展,转而去找朱元璋。
当时元朝濒临崩溃,朱元璋当然不会考虑接受元朝的招安。虽然他拒绝了元朝使者,但元朝户部尚书张畅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早就听说张畅是个贤才,“长有才辩,智慧明敏”,遇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是治世难得的良才。朱元璋忍不住说,软硬兼施,把张昌留下来,给他一份参知政事的职责,留为己用,还高兴地对人说:“元朝送大贤人和我。”
谁知道朱元璋打错了算盘。张昌饱读书历史,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对元朝老主忠心耿耿。他根本不想为朱元璋这样的“草寇”效力。虽然他被情况迫留下来,但他身在曹颖,心在汉。《明太祖实录》记载他“心经常不舒服”,《元通鉴》也记载他“心不忘北归”,总想回北方元朝。
[img]544874[/img]
但张畅是一个手无绑鸡的书生,无拳无勇,想跑也跑不掉。他对朱元璋的厌恶和怨恨日复一日,于是开始故意报复。他利用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把朱元璋搞垮。张畅的诡计也很有毒。他多次向朱元璋写信,对他赞不绝口,劝他及时行乐。他还建议他实施严刑重法,“破并之家,行凶民术”。总之,他想尽一切办法把朱元璋变成一个愚蠢的暴君,教唆他严厉对待和压榨人民,以破坏他的形象,让他失去人民的心。
张昌的举动不能说不好。不幸的是,当他使用错误的时间。如果他在明朝开国后参加这些奏章,当朱元璋满意时,他可能会陷入困境。但现在,当朱元璋努力工作并努力工作时,他根本不接受张昌的建议。他开始对张昌不满意。他甚至对刘基说:“这个人是赵高。”他开始对张昌不满。
张昌受到朱元璋的惩罚,但他仍然不知道如何悔改。明朝将军李文忠攻破杭州,逮捕了一批元朝将军。据《国初群雄史略》记载,张畅利用职务之便,私自释放元朝战俘,还“给予脚力,送到境上,让他回家”。不仅如此,张昌还写了一封密信,交给元朝战俘,“以国事阴通”,向元朝泄露朱元璋的军事状况和国事,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叛国间谍行为。结果,这封密信在路上被明军查获,张昌私通元朝也漏掉了陷阱,被关进了监狱。
[img]544875[/img]
即使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同情张昌的才华,仍然不愿意杀死他。《明太祖实录》记载,“王始珍惜自己的才华,仍然想活下去”,仍然想让他活下去。大都督府负责审讯张昌。张昌一定会死的。他一言不发,闭上眼睛等待死亡。狱官一再强迫张昌写供词。张昌提起笔,在纸上写了八个字,让狱官把它交给朱元璋。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听说张昌写了供状,急忙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八个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朱元璋突然怒不可遏,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他真诚地对待张昌,但他一点也不为所动,一心想着塞北的元顺帝。朱元璋对大臣李善长说:“这几年被他侮辱了我!立即下令杀死张昌,杀死他还不解恨,《国初事迹》记载,“碎其骨,投入江水”,这才算出一口恶气。
虽然张昌是忠臣,但他不知道世界的大趋势。遗憾的是,他把腐朽的元顺帝视为英雄,白白成为元朝的受害者。
张昌受到朱元璋的厚待和留用。为什么最后结局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