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一些历史剧的影响,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古代皇帝是那种可以为所欲为的人物。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朝代的皇帝没有权力为所欲为,也没有文化习惯为所欲为。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善待大臣的文化习惯。儒家亚圣孟子曾这样描述君臣关系的相对性:
[img]545336[/img]
“君之视臣如手足,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当然,孟子不是他一厢情愿的胡说八道。儒家思想的大部分主张都脱离了周礼,他们的言论通常围绕着周礼展开。周朝认为大臣是国家的面子。虽然他犯罪时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不能侮辱他。周礼规定,一般大臣犯罪,国王会给他私下自杀,以保护尸体和朝廷的声誉。
大臣们在这个时候也知道羞耻。他们不怕死就逃跑,这会给他的家人带来耻辱。在后期,由于君主和大臣之间斗争的加剧,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但尊重大臣的习惯仍然在皇帝身上流传——除了暴君,“君主、使者和大臣都是礼貌的,臣民和大臣都是忠诚的”也成为皇帝维持大臣与自己亲密关系的重要标准。许多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img]545337[/img]
据说明朝皇帝朱瞻基和三朝的老大臣杨士奇关系很好。朱瞻基有很多想法,经常想在晚上和杨士奇聊天。按照我们的想法,他一定是让“老家伙”杨士奇半夜跑过来跪在自己面前的圣旨。然而,他不是。他跑到杨士奇家敲门。杨士奇惊讶地说:“陛下怎么能轻视寺庙和国家呢?”朱瞻基说:“我想和清谈谈,所以我会听的。”
但到了清朝,情况就不同了。当大臣们看到皇帝时,他们必须跪下——一旦乾隆的叔叔被乾隆“特许”,他们就不能跪下。他真的相信了,最后被乾隆撤职调查。他对自己的叔叔很残忍,对其他大臣也很残忍。因此,清朝戏剧中的演员大约是膝盖最累的——在一集中总有无数的跪着场景。明朝、唐朝和其他朝代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场合,大臣们也不需要到处跪下。
但相对而言,跪下并不重要。清朝流放宁古塔是一种可怕的惩罚。即使有些人听说他们要流放宁古塔,他们也会直接自杀——去宁古塔比死亡可怕得多!一些胆小的囚犯听到宁古塔的三个字就被吓死了。
此外,这座宁古塔通常是对重犯的“特殊待遇”。普通人只是偷鸡摸狗,不会被拉到宁古塔。宁古塔主要针对那些朝廷大臣!一般来说,朝廷大臣在朝廷坐轿子,抱着美女。他们甚至不晒太阳。当他们听说要去宁古塔这个“鬼地方”时,他们直接吓得跪在地上哭泣,希望皇帝能自杀。
[img]545338[/img]
那宁古塔是什么样的地方,让清朝人如此害怕呢?宁古塔是满语音译的名字,意思是“六个”。名字的来源是努尔哈赤的六个儿子驻扎在那里。然而,宁古塔离北京有2000-3000英里。当皇帝的努尔哈赤后代肯定不会去那个“野地”。他们把土地交给了一些当地的土地和野人,也被编成了八旗,被称为“披甲人”。
清宫剧常说“送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不要低估这种惩罚。不要说你被交给“披甲人”当奴隶几天。在去宁古塔的路上,大多数人都会死。人们记录了宁古塔可怕的行程:
“半道是虎狼吃的,猿猴抓的,或者饥饿的人吃的,没有得生也”
被野兽吃掉是一件小事,可以被吃掉——你感到惊讶吗?当时流放宁古塔要求50天内到达,体力消耗很大。对于这些罪犯来说,清军会给你什么好的食物吗?吃不饱是很常见的。如果你真的饿了,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比如吃人。如果你走慢了,50天后到达。虽然你活在那里,但你必须死。如果你错过了时间,你应该把它砍掉!
[img]545339[/img]
当然,生活在苦寒中的披甲人不会把罪犯当人看待。女人一次又一次地玩耍,而男人则像会说话的动物一样工作。据说,只要他们在宁古塔生活了10年,他们就有机会被赦免——但一般来说,十年后,囚犯甚至骨头都被野狗吃掉了。
虽然宁古塔令人恐惧,但它不能阻止人们抵制封建腐朽统治的决心。老子说:“人们不怕死。他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清朝200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反清复明的活动。直到1911年,宣布继承朱元璋事业的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清朝灭亡时,宁古塔的不人道刑法消失了。
虽然当时有少数流放在宁古塔的罪人,用自己沧桑的身体诉说着宁古塔的罪恶,但大多被遗忘,最终死于孤独。
清朝将把囚犯流放到宁古塔 清朝灭亡后他们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