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大多数女真,建立了八旗制度和后金制度。从那时起,满族人结束了分裂,拥有完善的社会秩序。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了“七大仇恨”,开启了进入海关的序幕。到崇祯十七年,清军攻占首都,明清战争持续了26年。
在此期间,八旗铁骑在关外击败了大明,只有宁远和其他少数城堡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清军多次穿越长城防线进入中原,但每次都选择从大安口、西峰口、独石口等地作为突破点,不敢攻击联系辽东、中原的咽喉要塞山海关。直到吴三桂投降,清军才第一次进入山海关。
山海关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勇敢善战的清军避之不及?原来清军不敢攻击山海关,不是没有理由,而是很明智的举动。明末,唯一能抵抗八旗兵锋的大概就是长城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6300公里,由连续的城墙、关口、烽火台和各种障碍物组成。尽管历经千年烽火,但长城在防御北方骑兵骚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img]543944[/img]
数百个雄关口和数万个墩台将明朝的长城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长城都更加坚固和完善。虽然山海关位于最东端,但它不是一个孤独的城市,包括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老领袖、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城堡群落,通过长城紧密相连。
“第一个是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第一个”,攻击和防御都可以自由地进退,很难打破任何东西。山海关一直被明朝视为首都的屏障,对这里的防御重视不能重复。在繁荣时期,山海关的城墙高达14米,厚度7米,护城河宽度5英尺,深度近3英尺。常用的攻击手段,无论是梯子还是凿墙,都很难工作。
[img]543945[/img]
山海关在后勤粮食供应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为确保战时粮食充足,山海关守军广泛开展屯田制,包括军屯、民屯、商屯等。,共有6200多公顷的屯田,保证了山海关守军足够吃饭,十年八年都不在乎,绝对不用担心断粮。自明初洪武十四年将军徐达首次建设山海关以来,经过数百年的运营,山海关一直是名副其实的金汤。
如果清军强攻山海关,那一定是一场持久的硬仗,可能赢不了。八旗族人不做农桑,平时以渔猎劫为生。依靠快速的疾病和战争,而不是持久战和消费战。而且,刚开始的时候,金根本没想到会进入中原。以当时满清十几万人口,他偷袭骚扰大明边境,抢点物资。他不敢想赢得中原!
[img]543946[/img]
@ 在山海关外的辽东,皇太极和多尔根一直在努力清理辽东,稳定下来。一方面,抓住明朝,加强原始积累,削弱明朝的力量,扩大自己;另一方面,加强基地建设,等待明朝的混乱。只要明朝没有被李自成分裂,清朝就不会轻易占领长城以内的城市。强攻山海关,无疑会损失惨重,不攻还能来去自由,等果子熟透了再占领不是更好吗?
由于清军在山海关西部进行了五次突袭,他们大规模进入大陆进行抢劫。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清军不必突破山海关。绕过山海关,从长城防线的薄弱通道进入海关,直接进入北京。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清军想进入中原,就不能不进攻山海关。你知道,抢劫属于抢劫,这与进入中原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img]543947[/img]
早期的清军骑兵擅长野战,但不擅长攻击城市。对于大后方的清军来说,虽然他们可以在关内抢劫金钱和人口,但他们很难在关内维持粮食和军事需求。如果你长时间停留,一旦粮食道路被明朝的长城守军切断,然后关门打狗,整个军队每分钟都可能被摧毁,这太危险了。@ 清军往往只要抢够了就北回,永远不敢在关内久留。
然而,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最强大的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打破。吴三桂的投降不仅消除了清军进入海关的唯一障碍,而且还向清军赠送了经营多年的精英边境军队关宁铁骑。山海关最初是清军无法克服的障碍,但最终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历史角色!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删除!
山海关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勇敢善战的清军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