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辅,接下来听讲他的一些故事。
将沈仲居送到三国志(刘过)
十年铅鬓丝秋,独抱成书四海游。
三国诸人应梦,一番公案又从头开始。
一般认为孙氏宗亲在创业初期联系不牢固。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后,孙耀率军夺权;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攻占荆州威胁江东,孙贲计划向曹操献质纳降,后来被朱志劝阻;还有孙辅。据史料记载,孙辅曾与曹操暗通钱曲,结果被孙权发现,幽囚至死。陈琳的《武将校部曲文》(但这篇文章有争议)中有一句话:“孙辅,兄弟,权杀之”,就是这么说的。那孙辅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事迹呢?让我们来谈谈这件事。
孙贲,孙辅兄弟
孙贲、孙辅,包括上面提到的孙尧,虽然是孙氏宗族,但都不是孙坚这一脉。或者这对他们对孙策和孙权的忠诚度有很大的影响。孙耀是孙坚的弟弟孙静的儿子;孙贲和孙辅都是孙羌的儿子,孙坚的弟弟。孙贲为兄,孙辅为弟。两人从小就失去了亲人,孙辅由孙贲抚养长大。孙坚在中平六年或初平元年(即公元189年至190年)在长沙起兵,北上攻打董卓。这时,孙贲也跟着孙坚,孙坚战死后跟着袁术,孙策趁袁术脱离袁术后跟着孙策,于是加入了江东集团。
[img]543976[/img]
后来孙策占领豫章郡,命令孙贲为豫章太守。豫章郡是个大县,孙策又从豫章分出庐陵郡,让孙贲的弟弟孙辅作为庐陵太守。这相当于把孙策占据扬州西南部的很大一部分地区交给了孙策(然而,在四年的时间里,孙建昌和其他六个县被分为昌县,以太史慈作为建昌队长来应对长沙县刘表从子刘盘的入侵,这一定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孙贲和孙辅兄弟的权力)。孙本和孙辅兄弟偏离了江东集团的政治军事中心,这也可能是他们背叛或计划背叛孙权的原因之一。
孙贲不是本文的重点,下面简单说一下孙辅。孙策刚渡江时,孙辅应该跟着孙策,当时的职位是扬武校尉,参与丹阳县、吴县、会稽县三县的进攻。孙策击败了东汉所置的扬州刺史刘友。刘友和太史慈转移到豫章。太史慈在路上占领了丹阳西部。孙策亲自攻击太史慈,并要求孙辅在历阳驻军袁术渡江;袁术怨恨孙策背叛自己,煽动丹阳陵阳山岳领袖祖郎与孙策作战。孙辅和孙策一起打败和俘虏了祖郎;袁术死后,他的余党大多属于庐江太守刘勋,这使得刘勋曾经成为江淮地区的一支强大力量。孙策以调虎离山的方式消灭刘勋,攻占庐江,进入江北。孙辅也参与了这一过程,在《三国志》中评论道:“身先士卒,有功。孙辅成为庐陵太守后,他与孙贲、周瑜一起消灭了“庐陵太守”童芝(自领),这才得以任命。
孙辅假期领交州刺史
孙辅的最后一份简历记载在《三国志·吴书·孙辅传》中,是交州刺史和假期。当然,假期的权力是由当时的汉献帝刘协授予的。孙策死后,孙权改变了江东集团的战略,与北方曹操结婚,致力于与山岳和刘彪打交道。他承认曹操控制的汉朝统治;退一步说,即使孙权和曹操交恶,他也不能跳出东汉的框架,也不能让孙辅以皇帝的身份度假(根据三国时期的一些记载,刘备和孙权是汉中王和吴王,也应该授予下属节假日的权力;在建安16年,步谷也获得了节假日的权力,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也许建安16年曹操的精力集中在关中,给步谷节假日的权力可以暂时安抚孙权,也可以分配步谷与孙权的关系)。那么孙辅假期领交州刺史的权力很可能是曹操控制的汉朝赋予的。
汉末三国时期的交州刺史或交州牧有:贾聪、李进、朱符、张津、赖恭、步竹、吕岱,这些人在交州时一定涵盖了孙辅。其中,赖恭是刘彪自己任命的,不应该得到东汉朝廷的认可。后来,赖恭被刘彪所置的苍梧太守吴巨赶出交州;布鲁成为交州的刺史是在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他第二年进入交州是在建安16年(公元211年)。布鲁杀死了吴巨,并得到了世博会和其他人的臣服。这应该是江东集团进入和控制交州的开始。后来步琏从交州出来对抗荆州南部的刘备,吕岱进入交州,后来的事就不说了。从这些任交州长官的角度来看,只有张津到步谷之间有空缺。如果曹操命孙辅领交州刺史,可能是在这段时间内。但孙辅应该只是有交州刺史的头衔,却没有到任。毕竟,江东集团对交州的控制始于建安十六年步入交。
[img]543977[/img]
孙辅背叛孙权的猜测
据《孙辅传》记载,孙辅首先成为交州刺史,然后与曹操暗通钱曲,最后被孙权囚禁至死。虽然这段记录没有确定的时间记录,但还是可以结合其他史料对孙辅背叛孙权的时间进行大致推测的。根据上述讨论,孙辅领交州刺史应在张津之后,步谷之前。张津和曹操关系很好。他可以说是曹操为了遏制刘彪而赢得的盟友。根据《夏侯元让与石威则书》的内容,曹操曾承诺将零陵县和桂阳县分配给张津,这可能就是张津和刘彪每年都在战斗的原因。张津在任时,曹操显然不可能以孙辅为交州刺史,这将破坏与张津的联盟关系。张津能找到的最新记录是在建安八年(即公元203年),也就是说,孙辅至少比建安八年后成为交州刺史,背叛孙权的时间更晚。
根据《典略》,孙辅背叛孙权的动机是“恐权不能保守江东”。“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了消灭孙权的最佳机会。孙权和刘备反击曹操,赢得了南军。从建安十三年到建安十五年,孙权没有受到曹操的太大军事压力。孙辅从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背叛孙权。在这个阶段,孙权最大的危险就是赤壁之战,孙本打算在这个时候背叛孙权。但孙辅背叛孙权时,孙权正在东冶旅游,孙辅派使者联系曹操,大概是为了让曹操抓住这个机会对江东做点什么。孙权在“赤壁之战”时,不可能有精力去东冶,也排除了“赤壁之战”。
[img]543978[/img]
那么孙辅背叛孙权的时间是什么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可能与孙毅的谋杀有关。孙毅是孙权的弟弟。他在建安八年内成为丹阳太守。结果,他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被亲信的贵阳和戴士杀害。事件发生时,孙权正在外出,具体地点尚不清楚。贵阳和戴员在杀死孙毅后控制了丹阳,并计划欢迎曹操的扬州刺史刘福,但最终失败了。
孙毅被杀,桂览、戴员举丹阳投降时间,正好符合孙辅与曹操联系的可能时间,孙权出行。两者有联系吗?如果桂光、戴员与孙辅甚至孙本达成协议,在孙权出行东冶时背叛孙权,投靠曹操,丹阳、豫章、庐陵失控,将孙权压缩到江东东部,曹操就可以顺利进入江东消灭孙权。认为这可能是孙辅背叛孙权的全貌。当然,史无明文,这只是猜测,具体情况依赖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孙辅被他派遣的使者告知孙权,孙权压而不发,然后迅速处理掉孙辅。毕竟孙辅是孙氏的宗族,孙贲还在豫章太守的任命中,所以孙权只能幽禁孙辅,直到孙辅去世。
孙辅既是东吴猛将又是宗亲。他为什么要和曹操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