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女科学家来说,大多数最熟悉的是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然而,在许多介绍女科学家的国外作品中,另一位中国女性出镜率与屠呦呦相比,它并不低。这位在国外充满存在感的女科学家,就是清代才女王贞仪。
[img]544157[/img]
乾隆三十三年(1768)出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的王贞仪(1768-1797)。此时的王家绝对是书香门第:王贞仪的祖父官到知府,精通算数,学识渊博;她父亲精通医术,是当时的知名学者;她的祖母和母亲都是书香门后精通诗歌的。这样一个大家子学霸,在对年轻王贞仪的教育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罕见的开明。
王贞仪才华横溢,聪明伶俐,在书卷气十足的家庭中养成了对书卷和知识的强烈渴望。她从小最粘的是她的祖父,他懂天文学,从地理学到地理学。后来,她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这与她从小的祖父是分不开的纵容和教导。
一年春节,小姑娘王贞仪告诉爷爷,她不想再要红包了。爷爷很困惑。不要压岁钱。你想要什么?王贞仪说,她想读祖父书房里的书。
王老先生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就跟孙女开玩笑说:如果你能数清书房里有多少书柜,我同意。结果,王贞仪一言不发地拉着祖父去书房数:七十五。就这样,小小的王贞仪,踩着许多普通男人没有的前辈的肩膀,踏上了她的求学之路。
王家作为一个著名的学术家庭,尤其是家里的女性也很有才华,家庭对王贞仪的教育并不封闭。王先生经常带王贞仪去参观著名的山川。虽然王贞仪的骨头不是很好,但她并没有写悲伤和温柔的作品,而是写了更多自然、无拘无束、聪明的诗歌。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路上,她穿越了长江和黄河,爬上了泰山和岳阳楼,去了山海关,看到了钱塘潮。她一生中留下了365首诗,其中多达115首是优秀的山水诗。
但就她的学习道路而言,山水只是一种调整和补充。她最痴迷的是天文学和数学。
四处走动时,夜观天象她一直是她的必修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记录,这位无能为力的女士掌握了天象与农业的联系,经常通知当地农民她观察和总结的信息,帮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
她还写了《月食解》,不仅从更科学的角度解释了月食的发生,还提出地球周围有空间,人在任何地方都头顶着天空,宇宙无上无下。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相信天圆地平,中国居中当时,王贞仪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推定了地圆说。
不仅如此,她还写了《岁差日至辨疑》、《地圆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等天文专业,将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数学方面,王贞仪的观点也超出了当时的社会偏见。她写下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提出和发展的总结勾股定理《勾股三角解》在书中提出知识无国界的观点。在她看来,与中国相比,西方关于勾股定理的知识既不高贵也不低廉。西方的方法值得借鉴,但不必被视为妖术或言必称泰西。
在国家开放之前,王贞仪很少能从历史的角度冷静地了解中外的学术发展,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她还留下了不止一个“股票三角解决方案”,以及“重订计算证据”和“西方计划增加和删除”等。
王贞仪凭借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成就,已经能够成为清朝第一位女科学家。但她知道的不仅仅是这样。父亲精通中医,王贞仪也学会了一手治病救人的技巧。她不仅经常担任父亲的助手,和父亲一起出去看医生,还总结整理了医生收集的民间处方,编制了《中医民间处方检查集》。
不幸的是,医生没有自我治疗,王贞仪在29岁时因病去世。她的天文学和数学研究,即使她结婚了,也没有中断,所以她按下了永久的暂停键。在病情恶化期间,她还担心自己没有太多时间,和丈夫一起整理了几盒手稿。
[img]544158[/img]
虽然她的丈夫当时非常支持她对手稿的调查和出版,但丈夫和妻子也知道王贞仪是一个女人。如果她出版一本书,或者出版一些普通男人不懂的东西,比如天文学和数学,那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王贞仪整理了一些手稿,准备发表,并将一些手稿删除到可以发表的地步。但更多的努力,她只能选择烧掉或隐藏它。
书无所不窥,学无所不闻,不幸的是,这样的王贞仪只有29年的时间。她的许多作品直到今天才得以保留。
《自然》杂志称她为女性科学家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也把她当作书中的主角.
甚至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也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贞仪Wangzhenyi,代号43259,并以她的名字命名金星上的陨石坑。但这些可能不足以肯定她的历史贡献。继续王贞仪的研究可能是对这位科学家最大的尊重。
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曾出现在美国《自然》杂志上。为什么他在中国很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