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朱元璋的话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低微。早年,他帮助地主放过牛,成为和尚和乞丐。然而,这样一个身份如此“卑微”的人,却能在元末社会动荡激烈、群雄竞争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推翻元朝统治,建立统一王朝明朝。原因是什么?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四个原因;
[img]544367[/img]
一、依附龙凤政权
朱元璋起兵后,以应天为中心。严格来说,这个地理位置没那么好。西面有陈友谅,东面有张士诚,北面有韩林儿。然而,正是这种地理位置使朱元璋很好地避开了元朝的主力军。要知道,当时承担与元朝主力部队作战的是韩林儿,也就是所谓的“龙凤政权”。尽管韩林儿最终战败,但他却耗尽了元朝的活力,这也使朱元璋在北伐期间能够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正如查继佐所说:
“嘿!当天孤壁太平,人们都知道宋朝呼吸坚定。这是宋朝的疲惫,而那些预先成为明地的人是未知的。否则,毛贵、田丰、关先生、李武等数百场战争将一一试用,也就是说,太祖自饶胜略,顾宁并不难!”
通过查继佐的话,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朱元璋在自己软弱的时候依附龙凤政权是明智的,@ 依附韩林儿的龙凤政权也有利于自身实力的壮大。朱元璋攻打徽州时,徽州大儒朱胜向他提出了九字政策,即“筑墙高,积粮广,慢称王”。正是这一九字政策的奉行,使朱元璋缩小了目标,最近称王为群雄,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二是注重军队建设
自南略定远以来,朱元璋不断收集当地武装力量。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朱元璋的军队成员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与其他军阀不同的是,朱元璋每次收集一支队伍,都会严格整顿和加强训练。朱元璋对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他说:
“二众初非不多,一而为我所有,何必呢?盖将无纪律,士不素练故尔。今天练习尔等,想知道纪律。要共同努力,建功立业”。
不难看出,朱元璋的军队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支真正有纪律、有战斗力的正规军。与元朝军队和各地割据武装力量相比,这确实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正牌军队。当然,朱元璋的下属也有很多人不识字,没有文化,但他们对军事纪律很清楚。正如胡大海曾经说过的,“我的武术家不知道书,只知道三件事:不杀人,不掠夺妇女,不焚烧房子”。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其军队的建设非常严格。当然,这也是朱元璋军队得到人民支持的原因。
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
首先,所谓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善于运用战争动员的手段上。每次战争前,朱元璋都会动员领兵将领,主要是明确目标、任务、步骤、士气和纪律。当然,他也会回答将军们提出的问题,统一理解。其中,发布号召是朱元璋战争动员的另一种方式。比如我们熟悉的讨伐张士诚发布的《平周榜》,进攻元大都发布的《神秘中原号》,用王天友先生的话来说,都是“大手笔”。
号召的发布往往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既能增强自己队伍的士气,又能促进敌人士气的下沉。比如在《三国演义》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命陈琳写《讨贼》,想要达到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而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宣布战争的动机,从而表明自己是正义之师,从而获得更多的人民支持。二是战略思想的独特性。传统兵法强调的是所谓的“远交近攻,攻弱避强”。然而,当朱元璋对待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时,他们从实际出发,首先与远方的敌人作战,然后攻击弱小的老师。结果,朱元璋在鄱阳湖击败了陈友谅,后来击败了张士诚。
@ 朱元璋也善于利用矛盾,打破每一个矛盾。例如,当朱元璋征服张士诚时,他最担心的是元朝军队南下,导致他的腹部和背部受到敌人的影响。为此,朱元璋不断利用元朝的内部矛盾和拓廓帖,使张士诚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些都是军事才能的表现。对朱元璋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个人领导魅力的体现。
[img]544368[/img]
历史上,依靠立即与世界作斗争的君主,往往会聚集大量有能力的人,如汉高祖刘邦。朱元璋的成功自然离不开这些人的帮助。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些有能力的人在元朝末年的众多分裂势力中选择朱元璋?来自农民的朱元璋有什么优秀的素质可以吸引许多人才投靠?
李善长的一段话在《明史》中记载得很清楚: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方,知人善任,不爱杀人,五年成帝业。今元纲既紊乱,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离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世界不足定也。”"
在对朱元璋和刘邦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后,不难发现这两位开国皇帝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这两个人都出生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他们通常与一些三教九流打交道。然而,他们最终可以招募人才,取得伟大的成就。如果从表面上看,李善长一直标榜所谓的山川帝王气,但他也明确了刘邦在性格上的非凡,并将其与朱元璋进行了比较。
虽然刘邦有很多地痞习惯,但他很大方,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朱元璋和刘邦有许多相似的性格特征。而且,朱元璋能很好地做到知人善任,他的手下都是一群有真才实学的人。相比之下,同样是起义军指挥官的张世诚并非如此。虽然他一直打着“招四方贤俊”的旗号,但他真正使用的是一些虚名贪财的人。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望而却步,最后只能投靠朱元璋。
这样,朱元璋就能吸引这么多人才来忠于自己,这与他自己的素质和人才政策是分不开的。
[img]544369[/img]
四是重视经济建设
元末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短缺,直接导致粮食供应严重短缺。此外,随处可见水利失修和破败。各割据势力之间的军事较量,其实最后也体现在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一开始,朱元璋率领大军出征时,军士们并不支配粮食工资,而是在进入敌境后从当地“带粮”。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所谓“带粮”,也叫“寨粮”,其实是当地人交粮草的。
但这种筹集粮草的方法对人民有害,最重要的是不能支持长期战争。后来攻下集庆后,朱元璋实行了朱升的“广积粮”政策。到了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成立了营田司,除了修筑堤防外,最重要的是带领各地的守卫开荒屯田。与此同时,朱元璋还鼓励农民返乡耕种。这些一系列措施后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到了二十年,朱元璋下令废除“寨粮”。
吴元年,朱元璋下令设立司农司,专门负责屯田事务。这些也是朱元璋比其他分裂势力更聪明的地方。
[img]544370[/img]
总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总结了朱元璋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因。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我们在这里不一一讨论。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朱元璋除了上述优点外,其实还有很多缺点和局限性。比如晚年杀害开国元勋,制造一系列悲剧等等。但与功过相比,朱元璋可以算是一代皇帝。
元末有许多起义。为什么农民出生的朱元璋最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