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书以人传”,书法家作品的风格,最终是书法家个人情感和性格的自然表现。不断学习古代碑文,喜欢古代风格,将在个人人格塑造中发挥难以察觉的作用。在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就是一个例子。
王羲之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唐太宗成为将王羲之推向“书圣”的关键人物。
命人临摹《兰亭序》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偏爱可以从“萧翼赚兰亭”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当时,监督大使萧翼奉命,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智永禅师的传承弟子辩才手中,巧妙地获得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并在真实作品成功后转为唐太宗。.
[img]544682[/img]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横卷《唐小翼赚兰亭图》。画家阎立本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萧翼的狡猾和骄傲,以及辩才和尚的失神。经过这样的渲染,世界上第一行书《兰亭序》又增添了一个经典传奇。
唐太宗收到《兰亭序》后,给世界增添了许多书法故事。影响最大的是太宗命令于世南、楚遂良、冯承素按原墨“复制”,从此《兰亭序》得到广泛传播。
唐太宗生前将《兰亭序》视为至宝,死后也无意放手。临死前,他告诉儿子李治,他必须把《兰亭序》埋在棺材里。
李志没有违背父亲的命运。他用玉盒里的兰亭序和唐太宗葬在昭陵;但兰亭序并没有被埋葬。。。自唐太宗将王羲之的书法推向“书圣”以来,王书一直是每个人都争相学习的经典书法。
双勾填墨法以假乱真
唐太宗时,王羲之的书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时只剩下160多卷。今天,世界上只有20本王羲之的副本。
当时,在楚遂良等人的精鉴下,唐太宗一路搜集王羲之的名宝,“上有好人,下有什么”,王字遂成了唐代最受欢迎的书体。唐太宗真心热爱王羲之的书,努力保存和推广。影响最大的三件事:一是命虞世南等著名书法家或临临或抄世界第一的《兰亭序》;二是用“双勾填墨法”保留王羲之的墨迹;三是将王羲之字集的字集翻印出版于世。
王羲之的墨迹中有许多被认定为唐代的抄本。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快雪时晴帖》被认定为唐抄本;辽宁省博物馆藏的《阿姨帖》和《初月帖》是《唐抄万岁通天帖》中的两篇帖子;上海博物馆藏的《上虞帖》是唐抄本;在美国,《行走帖》是硬黄双勾填墨本;日本皇室藏有三篇帖子,如《迷茫》、《二谢》、《得示》;日本私人收藏《姐姐帖》和近年来才公开的《大报帖》,都被认定为唐双钩填墨复印件。
“双钩填墨”,又称“双钩填墨”,始于唐代太宗时期。其主要目的是复制王羲之的墨水。在书法复制方法中,该技术要求最高,耗时最多,但也最接近真实的作品。它是用更透明的硬黄纸覆盖的。首先用细笔勾勒轮廓,然后用墨水填充。准确的人和真实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集字复制广泛分布
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除了寻找著名的书法家复制《兰亭序》外,他还用“双钩填墨法”复制王羲之的墨水;此外,王羲之的书法被组合成一篇文章,并被制成碑刻,无休止地复制和广泛传播。
贞观19年,玄奘三藏法师从印度学习经文,返回长安。唐太宗邀请法师在宏福寺翻译佛经。在过去的三年里,共完成了657部电影。太宗还写了序言和纪念碑,名为“唐朝三藏圣教序言”。有两种纪念碑:
一是由当时著名楷书大师楚遂良撰写,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完成,位于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又称雁塔三藏圣教序碑;二是弘福寺怀仁法师编辑的《集王羲之圣教序碑》,以王羲之的书写方式,于咸亨三年竣工。
怀仁法师集王羲之书法成为纪念碑,是书法史上的第一个。这座纪念碑的集合直接从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的真实作品中复制出来,是王羲之书法成就的集合。几千年前,没有摄影和印刷技术,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怀仁大师24年来一直致力于完成这部杰作。这块石头描写精美,点画和旋转展现了自己的势头,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美的魅力。后人称赞这座纪念碑“天衣无缝,胜于自运”。
除了《大唐三藏圣教序》,还可以看到唐玄宗开元九年完成的《集王羲之兴福寺纪念碑》(明代出土时断裂,又称《兴福寺纪念碑》);还有大和六年唐文宗李昂,完成了《集王羲之书金刚经》,碑石已经丢失,只存拓本。
唐太宗自成风骨
将著名书法的墨迹汇集成帖子雕刻成模型,椎拓剪成册,供人们学习的字帖称为“法帖”。最早的法帖是宋代仁宗时期制作的《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共10卷,有帝王、名臣、著名书法家100多人,作品420部。第一卷是帝王篇,从汉章帝到唐高宗共有19位,而唐太宗的书法占一半,是其他18位帝王的总和,是历代帝王中最多的。
唐太宗学习书法。当时,他以虞世南为师,但他更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在书法的历史评价中,后人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话?
书法史上著名评论家张怀萌在《书断》中说:“(太宗)书法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完美无比。”这当然是夸张。
另一位评论家窦观,“太宗则备集王字,圣鉴旁启,虽然蹑井,未登阶,质胜文,貌能全体,兼风骨,总法体。”
魏晋时期,“性格”一词被用于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起初,它被用来评价人物,通常指人们顽强的性格和正直的气质。窦用来形容太宗书法,意思是刻意强调书法的骨骼力量。
骨力是唐太宗对书法美学的看法。他的《论书》记载:“在古人的书里,但我不学它的情况,只是在寻求它的骨力,情况是自然的。”可见,虽然太宗受王羲之和虞世南的影响,但他的书法仍然自成一体,高于历代皇帝。
唐太宗有多喜欢王羲之?王羲之能成为书圣与唐太宗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