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一个有争议的王朝。争议的原因不仅是他是外国人建立的政权,而且他的封建和傲慢的国家政策也是后代批评的原因。让我们来看看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清朝是如何逐步衰落的。
事实上,清朝的闭关锁国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早在元朝,朝廷就实施了海禁政策。但当时的海禁并不是闭关锁国。当时的海禁是为了防止日本战争过海抢劫浪人而进行的军事控制。
到了明朝,民间出海做生意还是不允许的。大明律有文::如果奸诈的势力和军民,擅造三桅以上的非法船只,将带着非法货物出海,前往番国买卖,潜入海盗,同谋聚集,为指导掠夺良民,正犯将按照现行律处斩首,仍将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它建造了一艘前海船,卖给了夷人图利者,并将军器与下海者进行了比较,从而走泄了军情,斩首了首者,为从者充军。可见明朝对出海做生意的严格控制。
[img]543197[/img]
然而,明朝也有一段时间的开放,历史上被称为隆庆开关。明朝解除禁令的政策开启了中外贸易和交流的新局面,对当时民间资本的发展和中国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有文章说:贸易资金,无忧无虑的数十万,公共和私人依赖当时中国瓷器、茶叶等特产远销海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对外文化的输出。
事实上,在清初,明朝的政策继续允许民间海上通商。康熙初年,清朝与一些外国国家建立了通商。并于1685年废除海禁,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第二年议定:荷兰贸易办公室应当每五年停止一次,并在广东福建两省停止许可。厦门成立于1684年洋行,1686年在广州设立了13行,实际上有40、50家。分别经营进出口贸易,代纳税银。清朝早期的海外贸易一直处于有利地位。清朝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外国人没有看到很多东西。它的需求量很大,难以想象,更多的商人为了通商漂洋过海,杀死了无数的人,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朝的通商力度。
然而,在乾隆时期,乾隆命令一些商人只能在广州和其他地方进行活动,理由是海防重点规范外商活动。在后续政策中进一步限制交易。乾隆末年,甚至颁布了《民夷贸易章程》和《防夷八条》。
[img]543198[/img]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在乾隆年间向清朝提出了六项要求,包括:
要求英国货船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要求在北京设立商业银行;
要求在珠舟山占用一个岛屿,以便英国人能够生活和储存货物;
要求在广州划一地方居住英国人,或在澳门居住的人自便;
要求英国商人从广东内河航行澳门,货物不纳税或少纳税;
关税条例需要确定。
[img]543199[/img]
然而,乾隆皇帝不仅拒绝了马加尔尼的要求,而且还提出了中国的奇怪话语。这进一步反映了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傲慢,也为未来清政府的衰落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国外,改革和技术进步已经开始,清朝逐渐与世界失去联系,但也逐渐落后于世界。
直到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才从自己的中国梦中彻底唤醒。
事实上,追究清朝的闭关锁国,无疑是清朝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进一步加强统治的手段。然而,这一政策的长期实施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吸收和进步,使中国与世界脱轨,慢慢落后于世界。只有这样,网民们才能发表“满清误解了我200年”的评论。
不求进步是不可取的,不求进步是不可用的。清朝的复苏是由历史决定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清朝为什么关闭锁国? 清朝的复苏并非没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