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向前奔流,无穷无尽。今天给大家讲欧阳修的故事。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24岁的欧阳修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晏殊是考官,他写了题目《司空掌舆地图赋》。面对这个偏僻的命题,大部分考生都误入歧途,但欧阳修不仅扣题准确,而且文采飞扬。于是,晏殊眼光敏锐,将欧阳修确定为“省元”,即第一名。从那以后,欧阳修对晏殊自称是门生,执弟子礼。
晏殊和欧阳修从此有着深厚的缘分。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师生,一名同时在朝鲜当官的同事,一名当时引领时代风骚的文坛巨头,他们应该互相欣赏,互相支持,甚至产生许多文坛故事,让后人津津乐道。
[img]542947[/img]
然而,晏殊和欧阳修的师生关系开始得早,结束得早。虽然欧阳修非常尊重晏殊,但晏殊并不喜欢欧阳修,甚至一度厌恶。为什么?
欧阳修中进士后,担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当官后,他和钱唯演、梅尧臣等文坛圣手聚在一起喝酒写诗,名声大震。当时晏殊的话,梅尧臣的诗,欧阳修的文章,堪称文坛三绝。
后来,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西夏犯边,战争紧急。当时,晏殊担任中密使,主持军事。欧阳修担心老师太辛苦了,所以他和诗人陆经一起去看望晏殊。谁知道呢,晏殊在家里很放松。看到他们来了,他还在花园里摆酒放茶,和他们一起喝。
[img]542948[/img]
欧阳修深感惊讶,即席赋诗《晏太尉西园贺雪歌》长诗,后诗有:
晚上去酒店贺太尉,坐觉满路欢声。
然后开西园扫征步,正见玉树花凋零。
但小轩却坐在山石上,拂着酒面红烟生。
主人与国共休戚,不仅喜悦会丰登。
铁甲冷透骨,40多万屯边兵。
这首诗充满了学生对老师的善意劝说,意思是国难当头。作为军机大臣的晏殊,他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不应该花很多时间。
读完后,晏殊几乎没有生气。他愤怒地对人们说:“过去,韩愈也可以说话,去裴度(唐末宰相)会议,但云:“花园很穷,钟鼓乐清时期”从未这样做过。”这意味着韩愈去裴度的聚会最多只能说这两首诗。然而,在同样的情况下,欧阳修却讽刺了他的挖苦能力。他的朋友们还没有开这么多玩笑,更不用说面对老师了?
果然,欧阳修这首善意的诗,让晏殊背上了不顾天下安全和国家的恶名,只顾享乐。对此,晏殊明确表示:“我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
欧阳修对晏殊的愤怒非常困惑。后来,他给晏殊写了一封信。说完感激之后,他还问老师为什么冷遇自己。然而,读完后,晏殊在客人面前敷衍了几句话,要求文件代为回答。
客人还疑惑地问,欧阳修也是今天的天才,文章名列天下。这样回答有点草率吗?晏殊冷冷地回答说,对于一个科研学生来说,这些话已经够值得他的了。可见晏殊真的不喜欢欧阳修。
真的是那首劝诫诗让晏殊不喜欢欧阳修吗?这对于一个文坛宿将和当了多年宰相的晏殊来说是不是太小气了?
事实上,还有其他原因。从性格上看,晏殊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休闲平和,崇尚道家。他任命了十多年,一直延续着吕蒙正、李勾、王旦等人的执政风格。他宽简、不严谨、不细致,喜欢安静,所以他被称为“太平宰相”。
欧阳修诚实、执着、坚强。他喜欢讨论时间的缺点,与人争论时间的长短,并以风节自持。在朝鲜,他经常用激烈的话语面对老师晏殊,这使得晏殊无法下台。这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几乎不可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处理北宋王朝第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庆祝新政”问题时,欧阳修作为翰林学士,在参知政治事务范仲淹、枢密副使韩琦和富豪之后,挥舞着旗帜,大声支持。
关于北宋政治经济改革,从新政开始到失败,“太平宰相”晏殊几乎没有明确表态。然而,作为首相,没有表态,也就是说,没有明确的支持,这本身就意味着反对,属于无声的反对。欧阳修跟随改革派的激烈态度,进一步引起了晏殊对欧阳修的反感。
当新政失败时,晏殊准备将欧阳修外放到河北转运,但遭到了建议者的反对。他强烈要求欧阳修留任。晏殊不为所动,建议者也不放弃。他干脆联合弹劾晏殊,最后让晏殊放弃。这就是欧阳修的原因。因此,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后来,晏殊去世后,欧阳修为老师献上了一首《挽辞》,其中有一句话“富贵优游50年,始终明哲保身全”,表明了他对晏殊一生的态度。老师们为了安全而入土。欧阳修还是直言不讳地说,拒绝掩饰自己过于苛刻的观点。难怪晏殊一开始不喜欢他,但还是有道理的。
晏殊与欧阳修的师生关系,后来是如何断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