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极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王羲之是中国东晋的大书法家,也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的家庭也是一个书法家庭,他的后代有很多书法家。接下来,本文将讨论王羲之后代的书法成就。
王法极(生卒不明,据说百岁即终),字智永,王羲之七世孙。他是王书法的直系后裔。他可以严格遵守家法,继承王羲之的书法,继往开来,下传隋唐时期的于世南、陆柬之,开启唐代书法的新风。
[img]543031[/img]
王法极早年出家当和尚,因此被称为智永和尚。他后来云游到浙江绍兴永新寺,住了30年。
在这里,智永和尚很简单。他每天都在磨墨练祖先王羲之的字帖,从不间断。他认为自己的书法技巧远不如祖先,所以发誓“书不行,不下楼”。
智勇在家里准备了几个大篮子。他练字的时候,当笔头秃了的时候,就把它们拿下来扔进篮子里。久而久之,破笔头堆积了几个大篮子。
后来,智永在永新寺窗前的空地上挖了一个深坑,把那些破笔头埋在这里,筑成坟墓,叫做“退笔墓”,这就是“退笔墓”典故的由来。
[img]543032[/img]
功夫有回报,智永和尚的书法终于在隋朝名扬四面。晚年,他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发给浙东诸寺。佛教被视为珍宝。
当时,为了寻求墨宝,永新寺的门很拥挤,甚至寺庙的门槛也被打破了。因此,智勇和尚让人们把门槛放在铁皮上,但这个“铁门槛”很快就被无数前来者打破了。@ 智永和尚将寺院门槛改为“石门槛”,这种“石门槛”自然耐磨耐踏。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和“石门槛”成了书坛的故事,与汉代书法家张芝洗笔洗硕的“池水尽墨”相得益彰,同为千古美谈。
智永和尚的传世名作是《真草千字文》。千字文本来是王羲之写的,但内容杂乱无章。
智永和尚致力于研究祖先王的书法,发扬祖先传下来的书法。他以真体和草体并列写千字文,开启了后人以不同书体写千字文的先例。
目前世界上流传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只有三种,即关中本、宝墨轩本、日本现存的真迹本千字文。
北宋大作家苏轼在《东坡题跋》中称赞智永书法:“永禅师书,骨气深沉,体兼众妙,精力充沛,回归稀薄。如果你看陶彭泽诗,如果你一开始就放慢脚步,你会一遍又一遍地知道它的趣味性。”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描述了智永学钟友《宣示表》的场景:“每一支笔都必须曲折,转身,平静地收束。所谓当它想通过纸背写作的时候。”
就连杨迪皇帝杨光也曾说过:“智永得右军(即王羲之)肉,智果(智永之徒)得右军骨。”
智勇以前的草书风格凌乱不一。直到那时,他才统一了草书的写作方法,创造了后世书法家遵循的规范,从而奠定了唐代以来1000多年的草书写作方法。
直到现在,智永和尚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也被视为学习书法的典范。王羲之泉下大概很高兴知道他的后代在书法上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
王法极:王羲之的七世孙,王氏书法的直系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