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皇后干预政治事务并不少见。最厉害的是武则天,直接从皇后成为皇帝。其他的,即使没有武则天,也能从其他方面影响朝局。但在明朝,没有皇后直接干预政治事务的记录。20个皇后出现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上。如果只有一两个女王,也可以归咎于个人性格原因,但这么多女王都是这样,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
[img]542337[/img]
过去,皇后除了依靠自己的个人手段外,还需要依靠外戚的力量,即母亲家庭的地位。如果外戚在朝廷或地方有巨大的力量,那么他们就可以成为皇后的外援力量。这些外戚不一定是靠皇家奖励崛起的,相当一部分是当地的豪族大户,基础深厚,或者是功勋高贵,地位极高。皇帝经常选择和他们结婚,以赢得他们,巩固他们的王位。但这样做,反而使这些人的势力坐大,影响了皇帝的地位。
明朝以来,自开国初年以来,朱元璋下了一个旨意。天子和王子的后宫嫔妃应该选择一个出身清白的女人,不要接受大臣给你找的嫔妃。(天子、亲王后妃宫嫔等。,必须谨慎选择好家庭并聘用,不要被大臣进入)@ 明初,虽然有公主嫁给功臣,用来和他们拉拢关系,但后宫总是选择普通家庭的女人。后来连徐选的都是普通人。这样,外戚家族就无法形成影响朝局的势力。
[img]542338[/img]
在这种情况下,皇后的地位直接取决于皇帝的偏好。明初,皇帝和皇后关系很好。朱元璋的马皇后,朱迪的徐皇后。他们的美德很好,与皇帝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他们不能直接干预政治事务,但他们可以给皇帝建议,皇帝愿意听从他们的意见。
当朱元璋杀害英雄时,许多人逃脱了他们的生命,只是马皇后说了几句话。他们死后,皇帝再也没有成立皇后。然而,自明朝中后期以来,皇帝和皇后之间的关系开始迅速减弱,甚至许多皇后的一些小错误也被废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img]542339[/img]
明朝时,随着内阁制度的成熟,皇帝经常把很多事情交给司礼监和文官,躲在深宫里。过去,明朝以良家为标准选择皇后。也就是说,女王不仅需要端庄的外表,还需要优秀的品行。这样的皇后有助于皇帝治理世界。然而,随着皇帝收缩到深宫,对处理国家事务不感兴趣,皇后最初具有说服皇帝的功能,似乎有点鸡肋。
相比之下,那些妃子甚至宫女在后宫更受皇帝的欢迎。原本没有地位的皇后,失去皇帝的喜爱后,地位自然直线下降。更不用说政治了,有时自我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对明朝来说,这不仅影响了皇后的地位,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储君。明末,大多数储君缺乏教育,这与皇后的地位不高有关。
为什么明朝没有皇后和太后?背后有什么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