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带你去追求历史上真实的张仲景,去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中国菜是世界著名的精髓之一。事实上,有很多美味的食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与历史名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典型的代表是苏轼和他原来的东坡肉,至今仍受到好评。此外,还有许多名人美食受到美食家的追捧和关注。
北方流行的饺子与医学圣人张仲景有着不解之缘。东汉建安年间,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告老归乡。回到家乡,正是严冬。许多人骨瘦如柴,衣衫褴褛,耳朵冻烂。看到这一幕,张仲景命令他的徒弟在南阳东关开一个大锅,从冬至到除夕给穷人施药。
张仲景将羊肉和祛寒药材煮熟切碎,用面团包成耳朵形状,取名“祛寒娇耳汤”。人们每人两个“娇耳”,吃完后,全身温暖,两耳生热。在“娇耳”的食疗下,人们的冻耳病得到了治愈。从那以后,为了张仲景,人们每年冬至都会模仿“娇耳”做成美味的食物,称之为“饺子耳”。因此,这个名字有点别扭,所以它被改名为“饺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吃饺子的传统已经流传下来。
饺子是传统的主食,下一道菜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菜。唐中宗景龙年间,大臣魏晋升为尚书令,在家宴请中宗李贤。当皇帝去大臣吃饭时,他自然需要一个响亮的起源。魏已经准备好了。他以“龙烧尾,直上云宵”为由成功实现了目标。因此,这道菜被称为“烧尾宴”。
请皇帝吃饭,菜当然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有一种小吃叫“生进二十四气馄饨”,是用二十四种不同的馅料包成二十四种不同的形状。“生进”的意思是先把包好的生馄饨给皇帝看,然后在锅里煮,堪称古今馄饨之王。还有用鱼白蒸的鸡蛋汤。这里用的鸡蛋是母鸡体内未成熟的胎蛋,故名“凤凰胎”。这道菜在中国已经失传,在新加坡和马来西尼的中国人将这道菜发扬光大,成为当地的名菜。
据说那天宴会上有128道菜。五代《清异录》记载了宴会上的58道菜,包括菜、汤、汤、甜点、咸点、粥、饭等,品种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加工成分包括熊、鹿、兔、牛、羊、猪、鸡、鸭、鱼、虾、蟹、蔬菜、蜂蜜、酥油、牛奶、面粉、米饭等。制作工艺包括各种传统技法,名称华丽,风味各异。烧尾宴始于中宗,不在玄宗,前后只有20年。它和满汉全席是中餐历史上两颗耀眼的明珠。
[img]540462[/img]
看完烧尾宴,我们来看看一道硬菜。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军宗泽获胜,金华当地人用猪腿奖励宋军。因为路途遥远,新鲜的猪腿容易变质。人脑大开,集思广益,腌制猪腿送军营,方便长期保存。
宗泽回到临安后,将腌制的腿献给了宋高宗赵构。由于猪腿腌制时间长,肉色如火,红白相间,赵构称赞它,并给它起了“火腿”的名字。因为火腿来自浙江金华,“金华火腿”的美誉如火如荼,成为难得的美味爆款。
宋亡元兴,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的食物自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一次,元世祖忽必烈带领军队南下。在行军的路上,他突然想在草原上吃“炖羊肉”。厨师们生火宰羊,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军情发生了变化,敌人突袭。忽必烈敦促厨师尽快带羊肉,同时指挥军队开拔应战。
厨师看到没有时间做炖羊肉,就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沸水中烫到变色,捞出来拌盐。忽必烈吃了之后,大加赞赏,连续吃了几碗。吃完饭,他带领军队出战,成功击败敌人。在庆祝工作中,忽必烈点名吃羊肉,并将羊肉命名为“涮羊肉”。从此,“涮羊肉”成为冬天暖身必备的食物,人气爆棚,粉丝众多。
说到名人和美食,我们不得不提到清朝的才子袁枚。他和纪晓岚被称为“北纪南源”。袁枚不仅文采出众,而且对美食也有着卓越的追求。他曾写过一本《花园食品清单》,里面有326道美味佳肴。不仅如此,他对烹饪中的洗涤、清洁、去味、温度和搭配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书画家倪云林对鹅的做法有很多经验。袁枚在《花园食品清单》中包含了“倪云林鹅”的做法。将葱、辣椒粉和盐与黄酒混合,涂在鹅的腹腔。在鹅的皮肤上涂上蜂蜜和黄酒。将水和黄酒倒入锅中,将鹅从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后,把鹅翻过来,然后蒸。整个过程应该用棉纸密封。事故发生时,鹅肉酥脆,汤汁鲜美。
除了菜,甜点也包含在《花园食品清单》中。将栗子煮熟,与糯米粉和糖混合,放入锅中蒸熟,撒上瓜仁和松子,称为“栗子蛋糕”,是秋冬季节的季节性蛋糕。袁梅不擅长喝酒,但在品尝了16种葡萄酒后,他认为“吃烧酒最好是无情的,汾酒是无情的烧酒”。汾酒不仅味道好,而且“驱风寒,消除积滞”。
既然说到中国菜,就一定要有脚踏实地的川菜。贵州平远人丁宝珍在任山东巡抚时,非常喜欢鲁菜“酱炒鸡丁”。他喜欢辛辣食物。厨师在炒这道菜的时候,把辣椒、鸡丁和花生炒在一起,味道浓郁酥脆,颜色诱人。
[img]540463[/img]
丁后来调任四川总督,治蜀十年,清正廉洁,政绩斐然,深受四川人民的喜爱。丁宝祯在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上任,朝廷追赠“太子太保”。为了纪念总督,人们称他创作的川菜为“宫保鸡丁”。后来被列入宫廷菜,成为御用菜之一。由于制作简单,“宫保鸡丁”在国外流传,经过口味改良,成为符合西方口味的“西方宫保鸡丁”。
李鸿章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访问美国,在大使馆招待美国朋友。因为中餐色、香、味俱全,客人连续吃了好几个小时。所有的主菜都结束了,客人们仍然不打算停下来。厨师见此,赶紧把剩下的边角料做饭,一锅炖。客人品尝后,大加赞赏,问这道菜的名字,李鸿章赶紧回答:“好吃多吃。由于发音与英语“杂烩”相似,这道乱炖菜被命名为“李鸿章大杂烩”,成为具有国际风格的中国美食。
这道菜的原料是鸡杂、肚片、火腿、海参、面筋、竹笋、蘑菇作为底料,配以汤、芝麻油、料酒、酱油,用陶罐文火慢炖,香气扑鼻,汤浓菜醇。这种做法类似于闽菜的经典“佛跳墙”,难怪歪果仁放不下。
名人也是普通人,他们也在努力寻找食物。名人不是普通人,他们为食物增添了文化内涵。两者的完美结合给美食家带来了很多好处。孔子日:“不厌食,不厌食。”名人对食物的不懈追求也是对生活的更高要求。未来一定会有名人和食物的乐趣,美食家,你准备好吃一顿大餐了吗?
除了东坡肉,盘点古代与名人有关的美食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