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后来后悔杀了于谦。当初他杀于谦是为了给自己的“夺门之变”找个合法理由,没想到弄巧成拙。
1449年,明英宗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被瓦拉军包饺子,全军覆没20多万人,英宗也被俘。
瓦拉首领在抓住英宗后也很高兴。他立即把英宗带到北京,试图用英宗作为挡箭牌勒索,甚至想赢得北京,再现大元。
面对来势汹汹的瓦拉人,留在北京的明朝大臣彻底慌了。由于京师精英早已被英宗带走,北京只剩下一些杂牌军驻扎,战斗力堪忧。翰林院侍讲徐成等多位大臣纷纷要求迁都南京,但遭到司礼监太监金英和兵部尚书于谦的反对,金英甚至表示“敢言迁人斩”。
到了明英宗时期,宦官对朝廷的影响已经很大了,在金英的支持下,于谦成功地压制了迁都的声音。
事实上,于谦反对迁都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此时,明朝仍有实力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他擅自迁都,将极大地挫伤明朝军民的抗敌士气。
金宣宗擅自放弃中都(北京),迁都开封,使中都军民抗敌意志崩溃。想象一下,连皇帝都跑了。普通人一定认为朝廷抛弃了他们。保卫国家还有决心吗?
金宣宗一走,蒙古军迅速征服中都,轻易进入中原。为了将来在蒙古灭金埋下隐患,于谦自然无法重蹈金国的覆辙。
[img]539027[/img]
随后,在于谦和金英的领导和建议下,孙太后命令负责监督国家的西王朱祁钰成为景泰皇帝,明廷迅速稳定。
随后,景泰帝全权委托于谦负责北京保卫战,于谦也不负众望,在北京城下击败瓦拉军。
如果他没有征服北京,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他首先非常失望。回到沙漠后,他发现明廷对英宗皇帝的态度非常明确,只有两个字:不管英宗是死是活,明廷根本不在乎,最好死。
看到得不到什么好处,我想先把英宗送回去。毕竟皇帝死在自己手里,以后和大明就没必要谈了。
但当景泰帝得知他想先送回英宗的消息时,他并不高兴。如果他真的把英宗送回来,景泰帝会不会很尴尬。
[img]539028[/img]
景泰皇帝抱怨说:我不想成为任何皇帝。你把我推了上来。言下之意是:你现在要把英宗带回来。我能做什么?
这时,于谦站出来说,现在命运是肯定的,你的王位是不可动摇的,应该把英宗带回来,万一有诈骗,我们就占据了正义的一面。
作为于谦,拥有自己的皇帝称号,景泰帝仍然非常尊敬,并接受了于谦的建议,派李实和杨善到蒙古探望英宗。
本来景泰帝只是让李实和杨善去拜访英宗,没想到杨善往擅长做决定,竟然把英宗带回来,这种情况很尴尬。
回到北京的英宗也了解当前的环境。他知道他的兄弟不可能放弃王位。他准备好了。但英宗从来没有想过他的兄弟对自己很刻薄,根本没有过去的兄弟情谊。
回京后,英宗皇帝被以太上皇的头衔安置在南宫软禁,一关七年。
直到1457年,武清侯石亨、都督张常、太常卿徐斌、左副都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在景泰帝生病期间帮助英宗发动政变,夺回王位。历史上被称为“夺门之变”,景泰帝很快就离奇地死了。
[img]539029[/img]
回到王位的英宗首先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夺门之变”的合法性。毕竟景泰帝当皇帝的程序没问题。他需要一个借口来复辟自己,否则他无法向世界和后人解释。
这时,石亨和徐有贞(上面提倡迁都的徐成,后来改名为徐有贞)和于谦过节了。他们诬陷于谦造反,渲染景泰皇帝于谦继位。如果他们不杀于谦英宗复辟,他们将失去合法性。此外,杀于谦也可以威慑朝臣,巩固他们的皇位。
因此,在石徐等人的劝说下,英宗以谋反罪杀了于谦。
一般来说,于谦的死是由明英宗、石亨、徐有贞等人造成的。其中,英宗一开始并不想杀于谦。虽然于谦有弟弟称帝,但正是因为于谦,他才能从蒙古回来。否则,如果明朝死了,他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英宗耳根软弱,忍不住被劝说。他迷茫地杀了于谦,踩了一个杀忠臣的大雷。直到曹吉祥和石亨霍乱朝政意图谋反,英宗才开始后悔杀于谦。不幸的是,已经太晚了。
明英宗眼中的于谦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