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任何皇家驾驶和亲征的场景,要么是皇帝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要么是在权力强大的时候炫耀自己的力量。据说这样的姿态是不可战胜的,但结果不是。
[img]541449[/img]
大业七年(611年),杨迪皇帝以高句丽“不守规矩”为由,决定亲自率军讨伐,誓言用灿烂的中原文明把“蛮夷之乡”变成“冠带之地”。第二年,全世界的士兵如期聚集。杨迪皇帝象征性地询问了部长余质对战争的看法。余质坦言:“战争可以打,但陛下千万不要亲自去战场。杨迪皇帝听了很不高兴,以为于质怀疑自己的军事才能,嘲笑道:“如果你害怕,你可以留在后面。然后潇洒帅气地上了战场。
余质担心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隋朝军队围攻高句丽军占领的辽东城市时,杨迪皇帝发布了两项法令——所有军事行动必须在报纸和批准后进行,任何士兵都不得自行主张;任何打算投降的高句丽军队都应该被接受和安慰,不再敌对。前者违反了“将在外,君命不受”的军事原则,使隋军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僵化、迟钝,战斗力大大降低;后者是杨迪皇帝站在“绝世仁君”的高度,完全无视现实。
[img]541450[/img]
就这样,一旦拿到“护身符”的高句丽军处于劣势,他就声称投降。隋军停止进攻,并向隋棠皇帝报告。当皇命终于来临时,高句丽军的城防工程已经修复,再次抵御隋军的进攻。辽东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攻击这样一个周期,而最初30万人的隋军失败时只剩下2000多人。
巧合的是,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也亲征高句丽,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即将到达平壤城下,唐军却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受阻。这时,一位高句丽俘虏前来提出建议:“安市子民普遍照顾家庭,拒绝轻易放弃守城;乌骨城的大多数士兵都很老了。他们不如转向那里。他们可以在一夜之间获胜。其他小镇必然会望风而降。这是一招妙计,但长孙无忌说:“天子亲征不同于普通士兵,要以风度为重,不能乘人之危。唐太宗听后继续与安市抗争,最终因粮草将尽,寒冬将至而撤军。
24年后,唐高宗也计划征服高句丽,但被武则天劝阻。所以他在后面与前线士兵合作,最终摧毁了高句丽。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但皇帝适度放手,使士兵充分发挥其专业精神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如果傅坚、窦建德、完颜亮等人不自以为是地开亲征,就不会输那么惨了!”他最后的建议是“天子讨而不伐”。
当然,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缺乏专业指挥,过度干预下属的具体事务,甚至包罗万象,再加上愚蠢而荒谬的“领导负担”,很容易导致整个崩溃。“不屈不挠”不仅是一种放权的思想,也是一种借用力量的智慧。
御驾亲征真的能战无不胜吗?事实恰恰相反